《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楼主: 陆焱

陆烈公究竟是陆通公第四世孙还是第六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7-19 21:51:2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留风俗传

本帖最后由 陆焱 于 2011-7-19 22:00 编辑

从陆贾为楚人这个方向分析,东汉的《陈留风俗传》“陆氏,春秋时陆浑国之後。晋侯伐之,故陆浑子奔楚。贾其後”的说法值得重视。
 楼主| 发表于 2011-7-19 21:5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5# 陆燕超


    各种推测都似乎很合逻辑,不过,我还是希望能看到实实在在的依据。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20:08: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焱 于 2014-5-30 20:34 编辑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成书早于《旧唐书》和《新唐书》,在卷十有如下记载:
齐宣王田氏之后,宣王封少子通于平原陆乡,因氏焉。
汉太中大夫陆贾子孙过江,居吴郡吴县,陆贾裔孙吴丞相逊,生丞相抗。
按此记载,并不支持陆贾为陆浑国后人的说法。不过,据说《元和姓纂》成书仓促,考据不足,错漏极多,可信度大打折扣。
 楼主| 发表于 2011-8-10 20:4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唐书》成书于1060年
《旧唐书》成书于945年
《元和姓纂》成书于812年

按理来说《元和姓纂》对于陆氏世系的记载比《新唐书》、《旧唐书》的可信度要高。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12: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么,陆烈公是否陆贾公之子?
  陆贾公卒于公元前170年,而编写《史记》的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两者仅相差25年,因此,按理来说,司马迁对陆贾公有哪几个儿子应该相当清楚,却在陆贾公的传记中并未言明,笼统地写“有五男,乃出所使越得橐中装卖千金,分其子,子二百金,令为生产。”,显然,陆贾公的儿子均未从政为官。
  而陆烈公为谏议大夫、吴县令,迁豫章都尉。并非一小官,如其确为陆贾公的儿子,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不可能将陆烈公忽略。
  综上所述,陆烈公不太可能为陆贾公的儿子。
  当然,如果能找到陆烈公的生卒时间,更能准确判断他是否为陆贾公的儿子。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13: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燕超 发表于 2011-7-19 20:45
《新唐书》是宋朝人编写的,距陆通祖已1500年左右。所依据是官史典籍,当时的陆氏族谱业已存在数百年了。故 ...

个人对于"1、陆通到陆烈公之间大约有180年,"这句话有疑问:
从相应的族谱知道,通公生于公元前330年,但至今未发现烈公生于何年的记载,又怎么知道有大约180年的差距?
 楼主| 发表于 2012-7-20 13:37: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陆贾公身世之谜

以下内容摘自网络:

陆贾或非陆通后人,但其家族与此陆氏为平行的一支却是有可能的。

以家族群居为前提,不妨从有记载的陆通之处来推测陆终之后的繁衍地。郦道元《水经注·潕水》引《尸子》曰:“楚狂接舆耕于方城,盖于此也。”关于“方城”之地,历来众说纷纭。今人据《水经注》引郭仲产《襄阳记》中“苦菜、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东临溪水”句,考方城为楚国北疆城邑,而由方城两侧延伸出的城墙、周边拱卫山岳亦被称作“方城”,常被称为“楚长城”。据嘉靖《南阳府志》卷五《古迹》载:“叶县,有一古城,俗称霸王城。在县西南六十里干江保,世传项羽所筑。据《水经》:苦菜、于东之间有小城名方城,在潕水之西。今观此城,盖古之方城也。”则故楚“方城”,在今叶县保安乡前古城村。按尸佼所言“耕于方城”,应该是在方城城邑一带,躬耕于城鄙,而非连绵百里的城墙山麓之中。故在今叶县一带亦为陆姓一支的繁衍地。——但换言之,如果把隐居单单只看成一种个人行为,无关家族,则对陆终之后的陆氏居地的推断仍不能以此为据。

(方城之具体地望,可见潘民中《楚方城地望考》,平顶山师专学报第15卷第1期2000年2月)


陆浑国之后:

陆浑戎,允姓,为西戎之属,本居瓜州(昭公九年,允姓之奸,居于瓜州。杜预言在敦煌,顾颉刚言在陕西。皆在西北)。《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记:“初,平王之东迁也,辛有适伊川,见被发而祭于野者,曰:‘不及百年,此其戎乎,其礼先亡矣。’秋。秦晋迁陆浑之戎于伊川。”即将当时西戎陆浑部迁至伊洛之间。

西来的允姓陆浑戎与河洛之间的土著居民(所谓伊洛之戎,非西戎)混居,进而抟成了所谓的“陆浑国”,其主要力量是允姓的戎族。由于西来的陆浑戎的迁徙受秦晋的挟制,所以河洛间的陆浑戎(陆浑国)在初时的外交策略上一直与这两个大国基本保持一致(如成公六年侵宋,为晋人所倡。“伊雒之戎、陆浑”参与)。但后来陆浑氏的外交策略发生了转变,开始逐渐倾向楚国,这一点引起了晋国的不满,陆浑氏由此招致灭国,事在昭公十七年:

“晋侯使屠蒯如周,请有事于雒与三涂。苌弘谓刘子曰:‘客容猛,非祭也。其伐戎乎!陆浑氏甚睦于楚,必是故也,君其备之。’乃警戎备。九月,丁卯。晋荀吴帅师,涉自棘津,使祭史先用牲于雒。陆浑人弗知,师从之。庚午,遂灭陆浑,数之以其贰于楚也。陆浑子奔楚,其众奔甘鹿,周大获。宣子梦文公携荀吴而授之陆浑,故使穆子帅师。献俘于文宫。”

在陆浑国被灭时,国君奔楚,国民四散。国君在楚国境况如何史册失载,但陆浑遗民的情况却被记录下来。《左传》所言“其众奔甘鹿,周大获”,正是言明陆浑遗民在甘鹿被俘。而此处所言应该并不能概言所有的陆浑遗民,此处如此记载不过是因为“周大获”,而其他的遗民,应该依旧活动在河洛之间的陆浑氏故地。

关于“甘鹿”,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及《汇纂》认为甘鹿在今河南宜阳县东南五十里,《水经·甘水注》有记鹿蹏山在河南陆浑故城西北,则甘鹿在今河南嵩县西北,所举两地相距不远,较为可信。

此后河洛之间的陆浑氏又被迫遭遇一次迁徙。事在昭公十九年,陆浑国被灭两年后:

“十九年春,楚工尹赤迁阴于下阴。”

其中“阴”指阴地之戎。杜预前注:“阴地,晋河南山北,自上洛以东至陆浑。”孔安国曰:“伊出陆浑山,洛出上洛山。”从上洛之陆浑,这一片区域即可大致推出,实为陆浑氏活动之地,所以楚国所迁的戎族,也就应该是以陆浑氏遗民为主。传中仍称戎族。

关于“下阴”之地,臣瓒注曰:“南阳酂者,本是春秋时阴国,所谓迁阴于下阴者也。今为襄州阴城县。”(《汉书·帝纪一下》)颜师古曰:“与酂相近。”(《汉书·志第八上》)。考其地在今湖北省老河口市,是为陆浑氏迁居之所。陆浑氏的后裔也应在此繁衍。《陈留风俗传》所言陆贾为“陆浑之后”,可本于此。


他处未详:

明代淮安知府陈文烛在《吴射阳先生存稿叙》中言:“今观汝忠(吴承恩,淮安人)之作,缘情而绮丽,体物而浏亮,其词微而显,其旨博而深。《明堂》一赋,铿锵金石。至于书记碑叙之文,虽不拟古何人,班孟坚、柳子厚之遗也。诗词虽不拟古何人,李太白、辛幼安之遗也。盖淮安自陆贾、枚乘、匡衡、陈琳、鲍照、赵嘏诸人,咸有声艺苑,至宋张耒而盛,乃汝忠崛起国朝,收百代之遗文,采千载之遗韵,沉辞渊深,浮藻云峻,文潜之后,一人而已,真大河韩山之所钟哉!”

按枚乘,淮阴(今属江苏淮安市)人;匡衡,东海承县(今枣庄市峄城区)人;陈琳,广陵射阳(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射阳湖镇)人;鲍照,东海(今山东剡城)人;赵嘏,楚州山阳(今属江苏淮安市)人。陈文烛比列诸人,则是以陆贾同为一地之人,地在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一带。今人径以为为淮安(古淮阴)人。但关于陆贾之具体籍贯,自唐时已不可考,此处或为一家之言。又以江南一带陆姓溯祖无不下言陆逊,上称陆贾,故存疑。

此说通于齐宣王少子陆通说。

发表于 2012-7-26 10:05:20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焱 发表于 2012-7-20 07:33
  那么,陆烈公是否陆贾公之子?
  陆贾公卒于公元前170年,而编写《史记》的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 ...

有道理
发表于 2012-7-26 10:30:17 | 显示全部楼层
广西南宁邕州陆氏世系不知正确否?

          陆循理公(清朝末年广西邕州人,自编为元侯陆通公之七十一世孙)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编列了邕州宗系《宋朝开初始祖图》:通——发——皋——邕——贾
          通——发——万——烈——


此系不但烈非贾之子,而是贾之堂叔。



发表于 2012-7-26 10:4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

        陆通之子陆发,仕齐为大夫,谥号恭侯。陆发有两子:陆万、陆臬。陆万生陆烈,字伯元,西汉时为县令、豫章都尉,深得吴人爱载,死后葬于胥屏亭,他的子孙成为吴郡吴县人。以后子孙不断繁衍,到东汉时的陆闳为颍川太守、尚书令,生有三子:陆印、陆温、陆桓,号颍川支。陆桓,字叔文,生子陆续,陆续生有三子:陆稠、陆逢、陆褒。陆稠任荆州(相当于今湖北、湖南两省和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一部分)刺史,另分荆州支。陆逢为汉尚书仆射,乐安侯,生有五子:陆涉、陆表、陆琼、陆吴、陆招。后发展为陆氏乐安(相当于今山东博兴、高青、桓台、广饶、寿光等地)支。陆表生子陆穰,陆穰生子陆恢。陆恢为两晋之谏议大夫,又分出陆姓谏议分支。到南北朝时,南北两地的陆氏人口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宋元以后,陆姓遍布全国各地。


http://baike.soso.com/v7922035.htm


发表于 2012-7-26 11: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显祥 于 2012-7-26 06:08 编辑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第十三下对平原之陆的传衍有详细的记述,《元和姓纂》原书内也有论述。宋代郑樵所作《通志·氏族略》,多取材于《元和姓纂》,《元和姓纂》在宋代已佚,今存本系清代孙星衍和洪莹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今人岑仲勉撰有《元和姓纂》校记,对《新唐书》、《通志》又作校订。由《新唐书》、《通志》和《元和姓纂》(岑补)的记载,对平原之陆至其后的吴郡之陆的来龙去脉,基本叙述清楚。许多史籍和家谱也多沿袭此说。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如下:“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般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氏焉。通谥日元侯,生恭侯发,为齐上大夫。发二子:万、皋。皋生邕,邕生汉太中大夫贾。万生烈,字伯元,吴令,豫章都尉,即卒,吴人思之,迎其丧,葬于胥屏亭,子孙遂为吴郡吴县人。”据此受姓渊源有清晰的交待,即由“平原之陆”传衍至“吴郡之陆”。
       所以,许多史籍和族谱以齐宣王少子陆通为一世。有的统谱称陆通为王妃无盐氏所出,此说无据且似有攀附之嫌,不足为信。陆氏始祖陆通谥日元侯,婚配韩氏夫人,生子陆发。
      二世陆发,齐泯王时,拜为上卿,封为陆侯,燕师破齐,侯居千乘,卒后谥日恭侯。婚配蔺氏夫人,蔺氏夫人据载是赵国蔺相如之从女。蔺相如也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蔺相如以国事为重。不与大将廉颇计较名位。以后廉颇自知理亏,负荆请罪,引出“将相和”流芳千古的典故美谈。蔺相如的从女当然也属名门望族,其时陆氏也是官宦传家,二家高门通过联姻更为显荣。陆发生子:陆万、陆皋。
      三世陆万,齐国上将军,王建十六年秦灭东周,率师勤王,殉职,婚配孔氏,生烈(有的资料称陆万“无出”)。
      陆皋,齐襄王朝拜为上卿,王建时袭封为陆侯,秦灭齐,虏王建,陆皋哭于太庙自刭以殉,谥日昭侯,婚配魏国信陵君之长女。信陵君也是历史上很有名望的人物。陆皋去世后,即葬在平原故地。陆皋生子陆邕。
      四世陆邕,齐王建时为卿,随王被虏,秦始皇让他为柱下吏。他弃官,隐居淮南,自号休休子。陆邕生二子陆贾、陆资。
      五世陆贾,汉代名臣,协助汉高祖刘邦定天下,官拜太中大夫。太中大夫官职系主掌议论,陆贾以有辩才盛名于世。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18:48:43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显祥 发表于 2012-7-26 10:05
有道理

关于陆烈公、陆贾公的世系次序问题,还需大家共同努力找出正确的答案。
发表于 2012-7-28 18:01:58 | 显示全部楼层
陆贾公世次为五世这是大家公认的,而陆烈公却有四世、六世之说,到底陆烈公是几世?我以为烈公为六世,但非一定是贾公子,有可能是资公子。
 楼主| 发表于 2012-7-28 19: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焱 于 2012-7-28 19:10 编辑
陆紫渊 发表于 2012-7-28 18:01
陆贾公世次为五世这是大家公认的,而陆烈公却有四世、六世之说,到底陆烈公是几世?我以为烈公为六世,但非 ...


公认不等于正确。
为什么这么多的族谱均没有记载陆烈公、陆贾公的生辰?完全不在情理之中,难道需要隐瞒些什么吗?
 楼主| 发表于 2013-11-10 21: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焱 发表于 2011-7-19 19:20
其二:陆贾自项羽与刘邦相争之前就已经跟随刘邦打天下,而陆贾是楚人,按理应支持同是楚人的项羽才对,为什 ...

陆贾跟随刘邦的原因:
《按鉴增补全像两汉志传》记载:
宴罢,汉王问曰:“洛阳申阳何如?”韩信曰:“臣领兵去一鼓擒之。”子房曰:“不须元帅劳神。良引三千人马,只用樊哙、灌婴、张耳三将同行,可擒申阳归汉。”王甚喜,遂命子房引领兵将而行。子房于路与三将商议,令于数十里外下寨,授以密计,嘱付依令救应。三将得令安营。子房单骑先入洛阳。洛阳王申阳方与陆贾议事,左右忽报张良来见。申阳愕然,陆贾曰:“子房世之说客也。先说六国反乱,近说魏豹弃印。若一到来,不待开言可即执之,臣亲押献楚王。楚王昔日看待大王甚厚。”申阳从之,遂召子房至于殿下。申阳呼左右曰:“与吾执下子房,将槛车囚了。”子房默然不语,亦不争斗。申阳令五百军入与陆贾押送赴楚,方出洛阳约行五十余里,猛然林中跑出一队人马,金鼓齐鸣,拦路而问曰:“来者何人?”陆贾出马言曰:“尔乃何人?”彼将答曰:“吾乃公子项庄,奉楚王命闻汉兵出关,故来迎敌。”陆贾曰:“今擒获汉张良待献与楚王何如?”彼将佯作大惊曰:“楚王寻张良正如水中取火,压铁求油,获得者千金赏赐,万户封侯。张良在于何处?”贾曰:“在于军中槛车之内。”遂令推至军前,彼将打开视之,果是张子房也。子房忙呼军校将陆贾执之囚于车内。彼将曰:“吾非项庄,乃汉将灌婴也。吾奉子房之计,等尔多时。”陆贾虽然悔懊无及。子房命将五百军人一齐擒住,不许逃脱。乃令张耳入城诈降,授以密计,张耳听命而去。
且说申阳正在帐上与众官曰:“此回擒获子房献楚,必厚待吾。”语尤未毕,忽报赵王张耳来见大王。阳命请至相见叙旧。张耳具将陈余造反诛杀家眷之事细说一遍,申阳大骇,欲待再问,忽报汉将樊哙纵兵劫掳城外百姓,毁骂大王。如是报者三次。申阳大怒曰:“吾位居王公,焉敢毁吾!”传令点兵出敌。张耳曰:“公既出战,吾愿助公一阵。”申阳大喜,随与张耳引军三万出城二十里,正遇樊哙军马,两下列开阵势。哙出马大呼曰:“申阳敢与吾敌么?”申阳方欲迎战,不防张耳执申阳之臂呼樊哙曰:“将军欲得申阳,吾已执矣。”樊哙迎前,命军校绑缚驱入营中。申阳顾谓耳曰:“尔好为此事耶?”张耳曰:“吾已降汉,此乃领子房之计也。”申阳默然。子房与三将即日回军入咸阳,引申阳陆贾朝见汉王。汉王不胜欢悦,召至殿下慰劳已毕,王问子房曰:“此名何计?”子房曰:“陆贾世之高士,臣非诈计,安得此人?此名为骗申阳钓陆贾也。”汉王叹服不已,遂引大兵入洛阳,传命设宴贺子房之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0 07:5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