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8452|回复: 6

寻河北陆氏宗亲及流落的族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6 16: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陆金磊 于 2012-6-15 15:10 编辑

我们这支是清乾隆年间 在河北滦县(大锣鼓庄,音译)到辽宁锦州落户安家的,当时出来的是叔侄两人,现在锦州这里族人不到100,原来族谱丢失,有个后续的字辈:广,永,凤,洪,(有音近或字近的都可以),有知道的联系 QQ 909308000   为了爷爷的遗愿,也不想我的孩子不知道他应该叫什么。。。。不想丢了祖宗! http://user.qzone.qq.com/909308000/blog/1339207920 参考资料
发表于 2013-10-31 18: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只知道是河北来东北的
发表于 2013-11-1 22:04:33 | 显示全部楼层
此支很可能属于陆龟蒙后裔的让里支的一个分支(《陆氏大综谱》龟蒙枝的万兴枝)
发表于 2013-11-1 22: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9 20: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焱 发表于 2013-11-1 22:07
请参考《日日新的BLOG》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871f770102e0a9.html

陆焱老大 你可以给我发个截图么  我也看不懂这些  我就知道只要找到河北的就可以找到上面的组织了
发表于 2017-11-19 22: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25篇:寻根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2-11-18 19:24:51)
标签: 杂谈       
第325篇:寻根
                       寻   根
老父亲已经86岁了,他还有一个夙愿就是希望找到我家的“根”。他多次说,陆家是有家谱的,小时候看到过,伯父叫“梦仁”,自己叫“梦义”,属于陆氏世谱“让里支”79代。后来有人从爷爷手里把家谱借走,说要复印,但拿去后却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复还。从此我家的“根”就不见了。如何能找到“根”?父亲告诉我,小的时候他曾经跟我爷爷去过无锡惠山的“陆宣公祠”。说不定到祠堂问问也许能发现一些线索。于是我和大哥、妹妹曾经二次用轮椅推着他去了无锡惠山祠堂一条街。第一次说是祠堂让街道派出所办公借用,第二次说是正在恢复装修,只能无功而返。
   第325篇:寻根
壬辰年正月初四,我们第三次去了惠山祠堂街,这一回我看到了老父亲所说的“陆宣公祠”。那天姓陆的人去祠堂很多,不少人为在祠堂找到自己的“根”而欢呼雀跃。“陆宣公祠”位于无锡市惠山直街43号,是陆贽在锡后裔祭祀祖宗的祠堂。陆贽(754—805),嘉兴人,字敬舆,唐代大历进士,官至中书待郎同平章事(宰相)。逝世后被赐谥号“宣”,故称为“陆宣公祠”。祠始建于宋代建中靖国元年(l101),清康熙、嘉庆年间曾两次重建。1946年夏,陆氏后裔“鸿山支”第76世孙陆雨生、吴塘支陆小槎等捐款重修,翌年竣工,接收汤恩伯将军书赠“学为帝师”祠匾,随即盛举惠麓祠堂群中,当时陆氏合族子孙千余人参加春祭典礼。
         第325篇:寻根
2006年5月,无锡惠山“陆宣公祠”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发【2006】9号)。2009年,无锡市人民政府惠山古镇办公室着手修复,祠堂门建为中式石库门,裔孙、书法家陆修伯书祠名额,裔孙宪正、象骅、胜全、发根、瑞林、及晋川等人完成文化设计,并于2011年9月30日开馆试展。祠堂现为建筑四开三进,总深度25·07米,门间后为戏楼,下临水池,池上架有通享堂的石桥。享堂为硬山顶建筑,高8·68米。阔三间9·10米,进深八架6.6米。
    第325篇:寻根
    真是有缘。陆氏“芙蓉山支”76代孙,祠堂文化主要设计者,原哈军工高材生陆宪正老师正在当祠堂义务解说员。上朔2300年前,齐宣王感无盐君(锺离春)德才识,纳其为正王后,生下少子田通,后来田通去齐国的平原陆乡(今山东平原县一带)任职,改姓为陆(陆氏始祖陆通,即为元候公);约2200年前汉朝元候公六世孙陆烈任吴县令(吴县即吴郡、今苏州);1200多年前唐朝元候公四十世孙陆贽,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事唐德宗于京城长安,后贬于忠州,贫病交加中还编著医书50卷,享年52岁。其后代在浙江、苏州、无锡、常州等地生息繁衍。三国时的陆逊,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唐文学家、诗人、农学家陆龟蒙,宋诗人陆游,元画家陆坚(黄公望),包括共和国副总理陆定一都属齐宣王少子田通一脉。在新装修的祠堂里,匾额、楹联、石刻等目不暇接。内容有清高宗乾隆给祠堂御赐“内相经纶”“世代忠良”的匾额,有清高宗乾隆《宣公论》文、宋苏东坡《进呈奏议箚子》文,“无盐君见齐宣王”图文,《富春山居图》石刻,还有陆游书写的宣公:“吾上不负天子,下不负吾所学,不恤其他”的语录。今日的宣公祠,无论是建筑布局、面积规模,还是文化内涵,堪称祠堂历史之最。陆氏先祖的高风亮节,让作为裔孙的我在心灵上感到震撼。
    第325篇:寻根
     感叹之余也留下了遗憾。那天在陆氏祠堂的世谱上只找到125支,没有“让里支”。于是父亲很扫兴,我只是安慰他,只要下功夫总能找到,退一万步讲,即使找不到也无所谓,上溯到五千年前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而宪正老师一再表示,要帮助我们找到家谱,搞清我家祖上的来龙去脉,并且记下了我的名字和电话。
    第325篇:寻根
    好事多磨。2012年11月6日,我接到了宪正老师给我邮寄来的《陆氏世谱(芙蓉山支)》。家谱装潢金光灿灿、阳刚大气,里面内容详实、结构严密,引经据典、考证严谨,图文并茂、精益求精,是一部高品质的家谱,用尽善尽美、价值连城来评价一点也不为过,我则把它看成是无价之宝。同时他还告诉我在整理家谱时,看到了1921年陆氏整理的世谱是265支,其中含“让里支”,只是1948年有140支没有续谱(包括“让里支”)。并且要了我爷爷、伯父、父亲的名字,答应帮我去查一查。他先后打听很多人,同时去了无锡市图书馆,就是找不到排在陆氏世谱36支的“让里支”卷。过了一些日子,他终于在惠山区一位老先生处寻觅到了1921年陆氏世谱的36卷,找到了我爷爷和伯父以及两个姑姑名字在家谱上的记载。随后他给我发了短信:“陆氏世谱1921年第36卷49页:78世汉章原名根全、字良甫,光绪已丑正月二十五生,配邹氏戊子二月二十七,生子一梦仁,女二蓉仙、金仙,79世梦仁。”又过了几天,宪正老师把1921年“让里支”36卷所拍摄的102张文字照片,在网络上发了过来。看着这些照片,使我进一步了解到先祖的来龙去脉,看看家谱,想想宪正老师的辛勤劳动,让我兴奋和感动不已。
    第325篇:寻根
    根据陆宪正老师考证:“追溯陆一世的先祖,可直至黄帝。陆通原姓田,为田十四世,先祖陈一世完于公元前672年由陈姓改田姓。田一世即陈十一世,是帝舜后裔“妫满”,于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周武王克纣后,列为诸侯,封于陈,子孙以陈为姓。陈一世为黄帝祖(轩辕氏)四十二世孙,故陆通为黄帝六十五世孙。从元侯公(陆一世)始至今,陆氏裔孙繁衍至86代。故此,自原祖黄帝算起,即元候公之前、之后,共传承150代,历时4660年。”因此,我们常说“天下是一家”“四海之内皆兄弟”是非常有道理的。懂得了这些,我们就应该践行“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理念。人世间多一些宽容、关爱和奉献,少一些争斗、冷漠和自私,毕竟我们皆是炎黄子孙、都是一家人嘛。
    第325篇:寻根
   接到宪正老师的短信和照片,我立即给老父亲打了电话,通报上述消息,老爷子喜出望外,连连称道是对的。1921年修谱时,伯父、父亲,还有一个小姑姑还没有出生,但那时爷爷是坚决要有儿子的,对于没有出生的儿子名字,前面均写上“梦”,因此我伯父就叫“梦仁”,并且写进了家谱,这就是修谱人的智慧。至于我父亲说自己在家谱上看到有“梦义”的名字,可能是我爷爷有了我父亲以后自己加上去的,这也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就这样,我老父亲终于解开了一个几十年挥之不去的心结。全家上下都为找到了“根”而高兴,同时也为今后续写自己的家谱奠定了基础。
     第325篇:寻根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必须下工夫。”仔细想一想,这个圆满的答案多么来之不易,它凝聚着陆宪正老师的一片心血。让我代表全家深情地道一声:谢谢您,尊敬的长辈、公益社会的热心人——宪正老师。有诗为证:
      魂牵梦绕把根寻,先祖祠堂通古今;
      缘得师长心力助,驱开迷雾出丛林。
    第325篇:寻根
        第325篇:寻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谢谢作者/陆氏“让里支”80代裔孙
      陆民杰敬写于2012年11月18日)
 楼主| 发表于 2017-11-28 20:17:23 | 显示全部楼层
陆焱 发表于 2017-11-19 22:11
第325篇:寻根  此博文包含图片        (2012-11-18 19:24:51)
标签: 杂谈       
第325篇:寻根

宗亲老大 我想知道你告诉我哪个 龟蒙枝的万兴枝  让里支他们的辈分排行  可以方便帮我截个图啥的么 我看下 麻烦老大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19 11: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