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主题: 一宗十将军

查看: 4912|回复: 4

一宗十将军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4-14 18: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宗十将军
陆氏自西汉时期落籍吴郡,经过数代人的勤奋耕耘,到了西汉末年,人口发展壮大,蔚然成族。自东汉初年陆闳开始,陆氏的仕途更加顺利,成为吴郡引人注目的家族。尤其到了汉末三国时期,陆氏更是人才济济,甚至一度接近权力中心。
在三国吴帝国时期,陆氏代表人物陆逊凭军功坐实了陆氏在吴国的地位,之后不断有精英人物身居要职。据《世说新语-规箴》记载,吴主孙皓问丞相陆凯:“卿一宗在朝有几人?”陆曰:“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皓曰:“盛哉!”陆曰:“君贤臣忠,国之盛也。父慈子孝,家之盛也。今政荒民弊,覆亡是惧,何敢言盛!”孙皓是著名的暴虐君主,朝臣之中,多有忤其意而被害者,陆凯却当其面指出“今政荒民弊”,孙皓却因陆氏“以其宗族强盛,不敢加诛也”。由此可见陆氏在吴帝国时期的地位。陆凯所指的二相即丞相陆逊、陆凯;五侯是江陵侯陆逊、江陵侯陆抗(袭爵)、嘉兴侯陆凯、毗陵侯陆景、都亭后陆胤,陆凯之后还有封侯者,只是陆凯当时看不到;至于十余将军是哪几个,在史书中很少看到相关讲述,在唐代天佑二年陆甚夷所著的《陆氏总谱-四十九支旧谱原序》中,有相关讲述,序言中称:“我家自汉初受封徙居吴地,乃文乃武,惟忠惟孝,一千余年,轩冕无坠。自三吴建国,两晋垂衣,四丞相用德匡君,十将军推忠定难,崐山三凤,谷水二龙,五侯茅土,六业金貂------”在目前看到的版本中还有相关注释,十将军指陆康、陆勋、陆谠、陆绩、陆庠、陆楷、陆式、陆迥、陆晔、陆彪。这个注释中的十将军中,时间跨度为东汉到东晋,但是按陆甚夷的原意分析,应该是指三国及两晋时期的十将军,不应该包括汉代将军。然而按陆凯的话分析,将军十余人应该是吴国时期的将军,所以陆甚夷所说的十将军与注释中的十将军以及陆凯所说的将军十余人都不一样,那么陆凯所说的这十余位将军到底是谁呢?
根据相关史料和《陆氏宗谱》,可以看到陆氏在当时为将者确实人才济济,有上大将军陆逊、镇军大将军陆抗、裨将军陆晏、偏将军陆景、偏将军陆绩、镇西大将军陆凯、偏将军征北将军陆祎、安南将军陆胤、杨武将军陆式、平魏将军陆庠、征西将军陆首、吴将军陆勋、折衝将军陆谠等。虽然都是将军,但是职位有差别,所起的作用自然也不一样。三国时期军职顺序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杂号将军-偏将军-裨将军。这些陆氏将军,在风云变幻的三国时期,为吴国东奔西走南征北战,甚至扼守吴国西边门户荆州达五十年,在《晋书》中更是借何充之口,说出了“陆抗存则吴存,抗亡则吴亡”的利害关系,道出东吴一国之存亡赖陆氏一门之力。
陆逊字伯言,早年随从祖庐江太守陆康生活在一起,陆康面对即将同袁术展开的战事,将陆逊等遣回吴地,陆逊比陆康的儿子陆绩年长,陆康死后他就成了陆氏的纲纪门户。陆逊二十一岁出仕,最初入幕,后任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勤政爱民,劝督农桑,百姓因此受益感恩。陆逊礼贤下士,招兵买马,讨伐山贼,解决了多年的顽疾,得到孙权的欣赏,将孙策的女儿嫁给他,并多次与他讨论治国方略。陆逊说:“方今英雄棋跱,豺狼规望,克敌宁乱。非众不济,而山寇旧恶,依阻深地。夫腹心未平,难以图远,可大部伍,取其精锐。”这段谈话虽然没有《隆中对》有名,却也成为东吴初期的治国方针。陆逊成名始于荆州之战,陆逊利用关羽自负的性格,献计吕蒙,并以谦恭的语调致书关羽,使其麻痹,使得吕蒙有机可乘,白衣渡江,突然袭击,最终擒关羽而斩之。刘备为替关羽报仇,率大军征荆州,陆逊根据刘备远征的特点,劳其师而攻其怠,关键时候予以致命一击,火烧联营,刘备仓惶败退白帝城,不久就去世了。因为陆逊军功卓著,被孙权拜为上大将军,这是专门为陆逊而设的职位,位列三公之上,达到人臣的极点。陆逊后来任丞相,总司三事,秉公执政,家无余财。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18: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后因卷入太子之争,被孙权斥责,加上亲朋故旧受到牵连,愤恚致卒。
陆抗字幼节,是陆逊的儿子、孙策的外孙。陆逊去世时陆抗只有二十岁,接管陆逊的部曲,送葬东还,诣都谢恩。孙权单独招见,询问陆逊的相关问题,陆抗逐条回答,孙权非常满意,对陆逊的误解随即消除。陆抗少年老成治军有方,在同诸葛恪换防时,临走之前专门对营寨修缮完整、打扫干净,他留个诸葛恪的是一座俨然若新的营寨,而诸葛恪留给他的营寨则破败不堪,令诸葛恪羞愧不已。随着军功的积累,陆抗的职位不断提升,孙皓即位后,加镇军大将军、益州牧。在陆抗一生的征战中,最关键的一战是平定西陵督步阐叛乱。凤凰元年,步阐举城降晋,晋派车骑将军羊祜接应。陆抗立即分兵两路,一部分围攻步阐,采用围城打援的方法,在城外更筑严围,内以攻步阐外以防晋军;另一部分同晋军周旋,命令江陵督张咸筑围堰以抬高水位,使得晋军只能用舟船运送粮草辎重,然后又突然掘开围堰使水位下降,使晋军船只无用,只能用车马运输,弄得晋军疲惫不堪。又用叛将投敌导致军情被对方所知的情况,将计就计,果断换防,用精锐部队击溃晋军,随后斩杀步阐。西陵一战,使得吴国西部的严峻形势得以缓解,晋军也因忌惮陆抗不敢轻举妄动。陆抗虽在外为将,时刻不忘国事,经常上书陈国事,病笃之际,上书孙皓,分析防守的薄弱环节,希望能得到加强,可惜这些都没有得到孙皓的重视。陆抗于凤凰二年拜大司马、荆州牧,凤凰三年去世,此后他所指出防守力量薄弱的地方始终未能加强,最终一语成谶,待到王浚楼船下益州之时,金陵王气只能黯然收起。
陆晏字士升,是陆抗的长子,陆抗死后同四个弟弟一起分领父兵。陆抗去世时,陆晏只有二十几岁,为裨将军、夷道监。裨将军是最低等的将军,所以陆晏职务不高。夷道是现在的湖北宜都市陆城,是吴、晋交锋的前沿,天纪四年,晋军伐吴,龙骧将军王浚顺流东下。陆晏虽然只是低等的裨将,依然率众抵抗,不幸战死。
陆景字士仁,是陆抗的次子,由于娶了孙皓的妹妹,拜骑都尉,封毗陵侯,陆抗去世后,分领父兵,拜偏将军、中夏督。陆景虽为将军,却非常好学,闲暇时间写书著述,有数十篇流传于世。天纪四年,帅军抗晋,兵败被杀,时年三十一岁。
陆绩字公纪,汉末庐江太守陆康之子。陆绩少年成名,六岁时做客袁术家,觉得橘子好吃就怀揣几个准备带回家给母亲吃,与袁术告别时不慎坠地,袁术问明原因后叹息不止。陆绩初为孙权的奏曹掾,因说话直道,为孙权忌惮,于是派他出任郁林太守,加偏将军。郁林即现在的广西贵县,地处偏远,收成微薄,百姓清苦。陆绩经常跋山涉水巡视各县,体察民情,安定地方。陆绩任郁林太守多年,轻徭薄赋,爱惜民力,深得百姓爱戴。陆绩两袖清风,离任时除了必备的行李和书籍之外,无他物可带,船家担心无重物压舱难以经风浪,陆绩只好用不多的余钱买了一块大石放在船中。这块石头随陆绩回到家乡后,廉石的美名得以广泛流传。陆绩既能带兵,又能治学,通晓天文、历算,且著述不断,他的著作得以广泛流传,直到唐宋时期的文献中都多有提及。陆绩219年去世,年仅三十二岁,去世之前预言60年后国家将统一,280年三国归晋,正好61年。陆绩不愧为是一位高明的预言家。
陆凯字敬风,是陆逊的族子。起初任两个小县永兴、诸暨的县长,政绩斐然,得以提拔,拜建武都尉,开始领兵打仗。在讨朱崖、征陈毖等战斗中,陆凯都取得了不错的战绩,职位也不断得到提升,先后拜建武校尉、巴丘督、偏将军、荡魏将军、绥远将军、征北将军、镇西大将军、巴丘都督、荆州牧、嘉兴侯,宝鼎元年迁左丞相。与战功相比,陆凯的劝谏更为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18:49:12 | 显示全部楼层
知名。孙皓即位后,行事乖张,又不喜欢别人看他,朝臣觐见时没人敢抬头,陆凯劝谏道:“君臣之间没有不相识的道理。如果发生不测,大家怎么找你呢?”孙皓这才同意陆凯看着他说话。甘露三年九月,孙皓迁都武昌,当时的武昌即现在的鄂州。迁都以后,一切物质供应都需要从下游运到上游,百姓不胜其苦,建业甚至流传“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的民谣。陆凯于是上书孙皓,分析利弊,劝孙皓还都建业,并最终说服了孙皓。当时孙皓宠信佞臣何定,陆凯则当面斥责,何定恨得咬牙切齿。面对昏君奸臣,陆凯无所无惧。幸亏陆氏宗族当时在朝势力强大,孙皓有所顾忌,始终不敢对陆凯予以处置,直到陆凯、陆抗去世以后,孙皓为泄前怨,直接将陆凯一家贬谪到建安即现在的福建建瓯。陆凯于建衡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二岁。
陆祎字元荣,陆凯之子。《三国志》中对陆祎的记录只有寥寥几笔,陆祎最初为黄门侍郎,出领部曲,拜偏将军。父亲陆凯去世后,入为太子中庶子。当时右国史华核上表举荐他,举荐表称:“祎体质方刚,器干强固,董率之才,鲁肃不过。”从举荐表来看,当时的人对陆祎的评价是很高的。《陆氏家谱》则记载陆祎字元荣,吴黄门侍郎,行丞相事,镇西大将军拜太子中庶子、右国史,封海临侯。两者的记录有相同也有出入。据宋代欧阳修父子编篡的《集古录目-卷三》记载吴陆祎碑云:“隶书,不著书撰人名氏。祎字元容,吴郡吴人。仕吴至征北将军、海宁侯,碑以东晋泰宁三年立。”陆祎碑的内容无疑是最准确的,陆祎既不是偏将军也不是镇军大将军,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征北将军,属四征将军。陆祎碑与前二者都有一定的出入,相比较而言,《陆氏宗谱》的记录比《三国志》内容更多且更接近。
陆胤字敬宗,陆凯的弟弟。陆胤最开始任御史、尚书选曹郎,由于工作出色,受到太子孙和的赏识,不幸的是当时鲁王孙霸正欲与孙和争太子位,陆胤成了替罪羊,受谮入狱,在狱中虽楚毒备至,却终无他辞,受人尊重。出狱后,陆胤任衡阳督军都尉。赤乌十一年;交阯九真一带边民造反,攻克城邑,朝廷任命陆胤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家谱中记载为安南将军。陆胤到达南方后,恩威并施,对归顺的予以安抚赏赐,对不从者予以讨伐,南境得以安宁。永安元年,征为西陵督,封都亭侯,后转左虎林。此后史籍中不见陆胤的记载。
陆式字孟容,陆胤之子,任柴桑督、扬武将军、封嘉兴侯。天策元年,因孙皓对其伯父陆凯怨气难消,将陆式和从兄陆祎一起谪徙建安,直到天纪二年才招回,职、爵都得以恢复。
陆庠字幼儒,陆逊之子,陆抗之弟。陆庠事迹在史料中不详,在唐代元和年间陆庶编篡的《陆氏宗谱》中,将陆氏分为四十九,陆庠立四十九支中的华亭支。目前看到的《陆氏宗谱》中,陆庠是吴平魏将军,封华亭侯。
陆谠字孟才,陆康之子,陆绩之弟,折冲将军,属于最高等级的杂号将军。在唐代元和年间的《陆氏宗谱》中立将军支。史书中记载,陆绩英年早逝,其子女由与他年龄相仿的从子陆瑁养大,陆谠作为那些幼子的叔叔为什么没有担起抚养责任?这确实是个迷!
在《陆氏宗谱》还有两位父子将军,分别是征西大将军陆首及其子吴将军陆勋,事迹均不见于史册。陆首之子陆谡,在家谱中记录为吴大司马、鲁国相,在元和谱中注明立鲁相支。
三国时期是陆氏在政治舞台最为活跃的时期,从219年陆逊封华亭侯开始,直到280年三国归晋,陆氏精英人物一直活跃于吴国的决策圈中达六十余年。当年在吴国政治圈中,既有南下的淮泗侨迁士族,也有江东本土的顾、张、朱等大族,是什么让陆氏能长期享有话语权呢?首先是由于陆氏有丰厚的家学基础。陆氏自西汉立足江东以来,顺应汉武帝独尊儒
 楼主| 发表于 2017-4-14 18:4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的潮流,经学传家。陆氏的将军往往都是饱学之士,像陆逊最初以书生自居,出将入相;陆绩著述不断,并在有关领域产生影响达千年;陆凯、陆景等都有著述传世。这些陆氏将军既能南征北战,凭武功求文达于诸侯,又能忙里偷闲,靠家学谱华章于静中,绝非有勇无谋之辈可比。第二、事君以忠是陆氏的传统。陆氏在当时的朱、张、顾、陆这“吴四姓”中,以“陆忠”的特色有别于其他家族。陆绩虽服务于孙吴,因孙权尚未称帝,他始终以汉臣自居;陆逊位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始终小心翼翼,尽忠尽责,受到孙权斥责侯愤懑而死;陆凯虽有参与废立的流言,却没有任何证据,死后都还有二十册的谏言,忠心可鉴!陆晏、陆景更是战死沙场,为“陆忠”的形象谱写悲壮的赞歌!第三、陆氏为官勤政、清廉、正直。陆逊无论为将为相,都能尽职尽责,身居高位近四十年,死后身无余财;陆绩为官返乡时,需要巨石压仓;陆凯明明知道何定是孙皓宠幸的小人,依然予以斥责。陆氏为官的风格自然会受到世人尊重!第四、客观上陆氏也有很多有利因素。孙氏集团立足江东,其核心成员都来自淮泗,需要团结本土的地方势力,江东四姓之首的陆氏无疑是理想的对象之一。同时陆氏也占据了一些重要岗位,像陆逊弟弟陆瑁及其子陆喜,都位居选曹尚书,对官员的遴选起到把关作用,陆氏为官不无近水楼台之利。当然,无论有多少有利条件,没有个人的能力和努力,照样没有成就,陆氏将军们正是靠着家族各种优势,加上个人的努力,最终取得了令后世敬仰的功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3-28 22: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