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主题: 陆逊墓地之惑

查看: 6692|回复: 1

陆逊墓地之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8 21: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陆昭仙 于 2011-11-8 21:03 编辑

陆逊墓地之惑(转载)



孙权故里的门户
     孙权故里龙门古镇地处富春江南王洲乡,仙霞岭余脉的龙门山麓。距杭州50余公理,古镇四面皆山,大山头盘踞于西隅,龙门山崛起于东南,剡溪与龙门溪交汇于镇北。村后有龙门山,海拔1067米,峰峦重叠,气象万千,为富阳群山之冠。东汉名士严子陵曾游龙门,观山势异常,赞叹:“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古镇也因此美誉而得名。
    中国人相信“风水”,迷信“风水”是存在的,并在冥冥中起着作用。在孙权故里有许多关于“风水”方面的故事。其中有二处是“风水”理论产生的结果。。那就是位于富春江北岸新桐乡程坟村的吴国开过名将元老重臣程普墓地。程普是孙权父亲孙坚的大将。程普“从孙坚征伐”“复随孙策在淮南,策死与张昭等共辅孙权”“先出诸将普最年长,时人皆呼程公。”(见“三国志”吴书十)。可谓是三朝辅助元老重臣,也是程普提出孙坚可以夺取天下当皇帝。程普死后被吴王孙权埋葬在程坟村。程坟村应程普坟而得名。还有一处是位于富春江南岸的环山乡的陆墓村的陆逊墓地。陆逊是吴国大都督,陆逊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保卫了吴国而闻名天下。陆墓村因陆逊墓而得名。用二人姓氏和墓来作村名是自然的结果,是先有墓,后有村。程普、陆逊二墓在阴阳方面非常对称。程普墓座落在富春江北岸程坟村的一个名叫石马坞的山坞里,属阴。而“石马坞”三面环山,一个面南对富春江的出口,山坞是凹进去的,程普墓在石马山坞里。座北面南,南面属阳叫阴中有阳。而陆逊墓是座落在陆墓村西方向一个自然延伸的山岗山腿的高坡上凸出来的地段,但陆墓又在山的北坡,这叫阳中有阴。 “洋涨古湖”有二个出水口。这二个口北面长山泷成了真实的出水口,另一个南口落选而成了陆路。从地理上来看,这二个口是上行到孙权故里王洲瓜桥埠和祖坟天子岗的最近的必经之路。这样的地理态势,吴国的风水阴阳师们会建议吴王派两员大将的英灵在这二个口子水陆两路守护(从风水的角度)家乡和祖坟,以阻挡和镇压邪魔从这二处侵凌家乡和祖龙风水,可以说起到门将门神的作用。 程普坟和陆逊墓位于二个出口的要道上,从风水上讲,二将在此把守是象征性的,并不是真刀真枪实战。风水讲究的是对称、和谐、协调等。据目测,程坟到孙权故里(石涨庙基点或瓜邱点),陆墓到孙权故里,程坟到陆墓(程陆二墓之间可能稍短)连线是一个长三角形,三方之间的直线距离很可能是差不多等同,不经过风水师测量,计算是做不到的。只能是人为造成这种情况的(龙掌托爪,瓜塘之江地形,水势也在三角形内)。程普和陆逊都先孙权去世,程普和陆逊的埋葬地一事应是在孙权主政、称王称帝时期孙权亲自作出的决定。如果孙权故里在龙门村,那程、陆二墓应该在环山村口东西两边山上,或者一在中埠,一在环山村口。孙权故里王洲塘华村是一个“龙掌”地形水势,是块风水宝地,按风水会出“大人”“贵人”天子,帝王将相。地理风水的奇特好差同做官做皇帝虽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风水宝地说可以在舆论上起巨大的作用。从“风水”角度来看,“瓜塘之江”的东水西流(逆流)是造反能成功,而造反者有“龙掌”托护肯定能成大业。
     註:荡寇将军程普墓, 1983年版的《湖州市地名志》,在湖州城东南十九里,大致范围在今常路乡中部(现已并入八里店镇)、荻港乡北部(现已并入和孚镇)一带。不过现已无相关传说或遗迹留存,只保留有在当地方言中发音与“程”相近的陈家田(荡湾村)和北陈家墩、南陈家墩(云溪村)等自然村(地)名。
上海松江横山
    唐《四庫全書·吳地記》陸廣微撰华亭县,在郡东一百六十里,地名云间,水名谷水。天宝五年置。盖晋元假吴华亭侯陆逊宅造池亭华朋,故名。有陆逊、陆机、陆瑁三坟,在东南二十五里横山中。据清嘉庆《松江府志》,陆机墓在县城位于昆冈乡境内横山(又名横云山(据《云间志》记:“因陆云名之”)。西北约25里。
但是,以横山地名来说,苏州也有横山,《吴郡记续》----横山,于吴县西南。《十道志》云:“山四面皆横。”盖以此得其名也。又名踞湖山,踞,或作据。山中有陆云墓。观是山,镇此邦之西南,临湖控越,实吴时要地。”较难查证真实所指。大概,一个真墓,一个衣冠冢,
苏州城南越溪陆墓山
    在苏州城南石湖南侧越溪,至今尚有陆墓村和陆墓山,山上古有金沙庵禅院,现已不存。明朝洪武年间卢熊的苏州府志,清朝正德年间王鳌的《姑苏志》,陆友仁的《吴中旧事》均称陆墓为唐朝鲁宣公陆贽的墓地所在。清代乾隆四十三年吴江王曾撰的《重建金沙庵碑记》,确认为陆黄门陆云公葬于此。明代崇祯年间越来溪人张世伟撰的《重修金沙庵碑记》也是如此说。民国五年(1916) 吴荫培发起"吴中保墓会",民国元老李根源十年隐居姑苏将散落吴中大地的名人墓画出了详细的手抄"地图",写就了《吴郡西山访古记》一书,民国十五年三月十五访陆墓山后也认为陆贽之前真正的陆墓其实是梁代中书陆黄门陆云公(511-547)之墓。其时已无陆逊墓痕迹。但《吴书》记载,陆逊死后葬于吴近金沙庵。
苏州城北陆墓镇
   《三国志‧吴书. 陆逊传》有记载,陆逊墓位于苏州娄门外五里许陆墓乡。陆墓乡因三国时吴国名将陆逊墓在此而得名。今已湮没。
苏州春秋古城有八门,东面由南至北依次为相门、娄门,南面从东到西依次为蛇门、盘门,西面由南至北依次为胥门、阊门、北面从东到西依次为齐门、平门,(后有西汉开通的东面的葑门,栗门,鲂鱮门。民国新拓的西面的金门和南门)按书所指,陆逊墓就在城北相城陆墓镇,1993年10月,当地政府认为墓做地名不利于招商引资,遂把陆墓改成了陆慕,2002年陆慕、蠡口二镇合并,设立“元和镇”。陆墓就此永久消失。同理2007年7月西山镇被改名为金庭镇。可是陆逊墓地从来没有任何古迹存世。
宜兴发现疑东吴名将陆逊家族墓群
    位于宜兴紫云山北地段宁杭铁路沿线半山中的一片茶园里发现了11座神秘家族古墓群,从东到西呈一字形排开。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无锡考古工作者对古墓群进行了挖掘认为古墓群的时代从东吴延续至南朝。由于古墓在历史上曾多次被盗掘,因此墓中出土文物有限,虽然令考古人员期待的墓主身份,没有寻找到相关文字记载。但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国力较弱,古墓6米以上就算是大墓,而此次发掘的家族墓群基本都超过6米,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东吴时期,分前后两室,前室为方形,后室为漂亮的船形。其中第二座墓的长度超过10米,墓砖长46厘米,宽22厘米,比南京明城墙的墙砖还要大,墓主有可能是家族中身份最显赫者。墓砖上有明确纪年的墓葬有2座,分别是凤凰三年(274年)和建兴四年(316年,西晋的最后一年)。第三座墓的墓砖上有铭文“凤凰三年八月二日”、“海昌”以及青龙和朱雀画像砖。记者查阅史料后发现,曾打败关羽和刘备的东吴大将陆逊,早年曾在海昌(今浙江海宁)当过都尉,而他的儿子陆抗,恰好又是凤凰三年秋去世,这种巧合会不会暗示这批家族墓与陆氏有某种关联。
余姚慈溪《浒山志》说
    清道光浙江余姚慈溪《浒山志》卷五的“古迹”篇第一则记叙:在浒山所城的西门外的陆家村,即现在的后陆家弄一带,有位农夫耕田时,犁到了一块大石板,发现上面刻着:吴大将军陆逊碑等字。他认为这可能就是陆氏的祖墓。道光《浒山志》作者,在文后作了批注:“汉顺帝永建四年,分浙江西为吴郡,东为会稽。余姚属会稽。意者不生于是,而葬于是欤?及考陆伯生《广舆记》载,陆逊墓在松江府城西北,则碑非墓可知。浒山陆氏为旧姓,或当时子姓立碑祀之欤?是皆不可知。若然,则浒山陆氏亦不后于虞氏矣。” 据《慈溪县志》载:(慈溪的)陆氏,相传原籍河南,北宋时迁居(余姚)陆(家)埠,后又迁至芦城马蹄陆家,继而又分居慈溪现境的西部地区。
    陆逊墓,位于长沙周庄镇西北三珠浜。赤壁市北郊有一个三国陆逊营,在此重建了陆逊墓。这应都是陆逊事迹地对先人的崇敬所建的一个衣冠冢。
墓地之迷
    1.史称陆逊世家为吴郡华亭(今上海松江,华亭名称初见于《三国志·吴志》,唐天宝十年(751年),吴郡太守赵居贞奏划昆山南境、嘉兴东境、海盐北境,置华亭县。)人,陆逊孙子--陆机、陆云均在华亭长大,陆逊弟陆瑁一族长期生活在华亭。陆逊本人被封为华亭侯,理解为家族因避战乱真实居住的地方为华亭。现在的松江一带。有史书记载为凭。
     2. 正史称陆逊为吴郡吴县人(今苏州)。因吴县风水好,古冢古墓上追春秋,下至民国,名人总数约200座以上。古人信风水,落叶归根,魂归故里是大事,客死他乡是大悲。故墓地极可能选在苏州。亦有史书记载为凭。
    3. 而陆逊死时虽是丞相,但被孙权认为有扶太子谋反之嫌,浙江富阳龙门孙权故里附近陆墓,在此情况下不应被孙权选为保护门神。并且史书记载家无余财,故只能薄葬。其堂弟陆绩任郁林太守(广西地区)为政清廉,任官期满返乡镇船廉石遗迹尚存。因此没有高大墓地是正常的,墓志铭有可能还在地下未见天日。
    4. 由于陆逊之子陆抗仍为吴国重臣,从陆逊死后6年孙权有向让陆逊之子陆抗表示歉意来看,陆逊的后人应生活无忧。浙江余姚和宜兴的墓地应是陆逊同族或后人之墓。
    5. 松江横山陆逊兄弟和儿子墓没有实地物证,只有四百年后的唐朝(618~907)《吴地记》孤证恐不足为凭,疑为衣冠冢。苏州城南越溪的陆墓有物证证明梁代起名,为梁代中书陆云公(也应该是陆氏后人)之墓。苏州城北元和的陆墓地名有证明是春秋起名,最有可能是真正的陆逊之墓地所在。我查《三国.吴书…》各篇正文中也没看到《三国志‧吴书. 陆逊传》陆逊墓位于苏州娄门外五里许陆墓乡的内容,只可惜一代忠臣落得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不由得不哀思。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1-11-8 21: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卧牛山陆逊墓
作者:宋阳



   
    东吴大将陆逊之墓在天目湖南端的庵和双塘之间,此景名曰“卧牛望月”。
    据《辞海》记载:“陆逊,三国吴人,字伯言,有治才,善军略,事孙权,为都督,定计克荆州,又败刘备于夷陵,破曹休于皖,赤乌中为丞相,后权欲废太子,逊力争,不纳,愤悉卒。”
    庵,距中方桥4公里,距山丫桥3.5公里。如今都淹没在天目湖里了。这里风景秀丽,百鸟和鸣,小溪潺潺,置身此地,仿佛置身于桃花源中。常见山间,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庵游人也。
    1931年,岩秋先生游览庵,在一老翁家作客。老翁特意用二月采摘的野茶芽尖,款待岩秋先生。两人边品茶边闲聊,直至夕阳西下黄昏。老翁先谈陆羽之茶经,后告知陆逊之墓的趣闻。岩秋先生听后,即兴大发,连夜叫老翁陪他去观看陆逊墓。陆逊墓高约3米,墓基约40平方米,嶙峋大石砌成墓身。墓地四周葛藤花蔓,艳红映绿,竞相开放。有关东吴大将陆逊墓,老翁又说了这样一个有趣的传说:
    早在六朝梁武帝(公元502年—547年)统领金陵时,大概陆逊之墓已经荒废,尽失墓形。当时,殡葬入土尤重风水。据说有江西堪舆术士,遍走各地,寻察风水宝地。一日,来到庵察看“卧牛望月”胜地(此山原名卧牛山),便返溧阳,适逢知己彭氏鼻祖,恰巧彭母去世无钱安葬,该风水术士便出资相助,并推荐葬于庵里卧牛山下。彭氏鼻祖葬母之日,掘地深6尺时,发现下有条石三块,长达1丈,宽3尺,厚1.5尺。中间一块赫然镌刻“东吴大将陆逊之墓”字样,左右两块,左刻“只准棺上加棺”六个大字;右刻“不准起棺葬棺”六个大字。彭氏鼻祖子孙随即复条石而重在陆逊墓上筑墓。据说彭氏祖坟葬于此后,下代子孙昌盛,历朝为官不绝。
    老翁又陪着岩秋先生游玩庵山。庵山坳有一寺庵,门立一匾曰:“庵庵”。主持庵事者是一位年近花甲的斋公。庵后三小间是瓦屋,内供奉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老翁说,附近农民,逢年过节,都去庵内烧香拜佛。
    游归后,岩秋先生撰对联一副:
“山中百鸟啼花色,窗外千家闻笛声。”并赋诗一首《七绝·游庵庵》:
        拾级蜿蜒登半山,竹林深处是禅关。
        千年古刹浑无恙,好学仙俦去不还。
送于老翁。老翁得诗、联甚喜,悬于堂前,聊作山居之点缀。岩秋先生又作《七律·赠老翁诗》:
  胜地奇缘适老翁,童颜鹤发长者风。
  蓬门七尺青松外,茅屋五间翠竹中。
  邀客来家茶当酒,呼妻去灶雉烧葱。
  山村世代勤耕织,流水小桥夕照红。
送于老翁,再表游兴之乐。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5-2 12: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