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4664|回复: 0

横溪---古镇千年盛 文运代不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6 10: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横溪---古镇千年盛 文运代不泯2011年10月25日 15:12东方热线论坛【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横溪是一个浸淫着文化的地方。
  活泼多姿的地域文化,犹如血液在她凹凸有致的庞然身躯里流淌着,如此丰盈跳跃,因而古镇横溪就有了一种千年不散的原生力,有了一种灵气和活力。
  地域文化的特质,大都得自迥然各异的地理环境的孕育。横溪文化诚然如此。现在的横溪镇隶属宁波市鄞州区,地处鄞奉两地相交处,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由原来的横溪、金峨、梅岭三乡合并而成。东面是碧波万顷,欲与杭州西湖媲美的东钱湖,翻越山岭,为鄞东塘溪、管江;南面为奉化莼湖、裘村,稍往前行,即可莅临烟波浩渺的象山港,渡船向东为象山半岛,南走为宁海;西面为奉化白杜、西坞,古堇子国和秦汉时鄞邑的治所;北面为鄞州的云龙、甲村,可以眺见甬城,由古及今,横溪一直是个交通要冲,南北走向的横溪大道尤为闻名,而横溪岭、亭溪岭、道成岭、徐盛岭等均为山道,无数政要文人、商贾草民或匆忙或悠闲行走其间。横溪地势南高北低,南部以金峨盆地为中心,东为白岩山、大梅山,西为金峨山、五峰山。两边的重山峻岭孕育了横溪的母亲河——金峨溪,过大岙,流经西山诸岙直抵平原,改名为横溪(又曾名金溪)后,穿越河头村,汇入前塘河,成为流向宁波的重要河流之一,而前塘河上的航船则成了这个古镇与宁波城相互沟通的主要交通工具。横溪文化的诞生、成长,就是那山、那道、那水的承载,和无数骚客草民遐思不绝的结果。
  横溪文化的源流绵恒,来自代代因袭、层层累积的人文历史的传承和弘大。一个镇域的文化如此悠久丰盛,足以令人叹为观止。横溪文化的丰富性,可以概括为五种表现形态:


  

第一、山水文化。横溪多名山胜境。大梅山层峦叠嶂,风雨摇翠,保福平旷,一峰独秀,梅溪潺潺,龙潭迭现;金峨山挺拔高峻,峰回路转,神螺拥秀,山溪瘦曲,飞瀑悬泻;其它诸如高耸入云的白岩山,烟雾锁岚的白云山,擎剑刺空的百步尖山,秀丽盘桓的择阳山等等。还有匆匆奔跃的金峨溪,悠长温和的横溪,乘势跌宕的梅溪,蜿蜒流幽的亭溪,不一而足。好山好水吟好辞。横溪这一幅幅山水风景画轴,招引了众多文人墨客,激发了多少诗情文思,涌现了一大批佳词华章。
  第二、寺庙文化。好山好水站寺庙。横溪的金峨山、大梅山历史上均为佛教名山。山上的金峨寺和保福寺、护圣寺,都是唐时兴建,兴盛于历代,包括其它山上的五峰寺、白云寺、择阳寺等等,都出现过一批高僧,游历过一批名僧。最为著名的和尚当属唐代的百丈怀海、大梅法常,宋代的大梅法英、北(石间)居简、物初大观、虚堂智愚,元初的无学祖元、古鼎祖铭,明代的清睿,清代的太虚;其他有如唐宋时韩国的迦智,日本的道元、心地觉心、源心、南浦绍明等。同时历代达官文人纷至沓来,履痕不断。唐代在金峨山上挥就《题四明金峨寺壁》的吕岩(洞宾),推崇大梅法常使之声名远扬的庞居士,宋元至明清的著名文学家陆游、戴元表、乌斯道、屠隆等,历代朝廷重臣王安石、舒檀、汪大猷、楼钥、史浩、郑清之、王应麟、袁桷、张邦奇、沈一贯,以及民国时代的蒋介石、蒋经国父子,都与横溪的寺庙结过不解之缘。他们的相继踏足和众多遗墨使横溪名扬四海,经久不衰。而纪念忠勇武将楼茂郏的楼君庙、纪念兴修水利功臣赵氏兄弟的横塘庙以及宰臣郑清之、张邦奇墓葬的功德庙等等,都在当地留下了广泛深远的影响。中国寺庙的文化情结古今难解,挥之不去,寺庙成了哲人智者、凡夫俗子讴歌大自然,宣泄人生,清醒世间的最好倾诉对象。

第三、教育文化。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教育兴一方人。横溪历史上进士、举人不断,文章家、诗人屡出。直到现在,为官一方,经营实业,置身军界的人士为数不少,教授专家、善者乡贤辈出。走进每一个村庄,每一所学校,都能听到声名在外的俊杰英才。尽管这些横溪籍名人称不上名扬天下,誉满全球,但足以令横溪引以为豪,熠熠生辉。这些优秀人物在丛书的每一分册里都有笔墨论及。名人辈出的基石是教育文化的长盛不衰。横溪镇从古到今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有史可稽,河头村宋代时蔡氏、陆氏重视私塾、科举,先后出过进士多名。四明大儒黄润玉在横溪创办了明代宁波最早的书院——南山书院,培养了一批经世济国之才。清末民国初期,横溪各村乡贤募资兴办小学,振臂云集,为民国时期和新中国初期横溪籍人才的涌现打下了基础。特别是正始中学迁址横溪以来的60多年间,为横溪及周边地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同时学校教育提升了当地民众的文化知识素养。文化横溪的业绩,正始功不可没。
  第四、村落文化。民间文化掩映于村落间,扎根在百姓中,这在聚族而居的村庄表现得更加突出。横溪百姓大多族居,人数较多的大姓,金峨片是任、陈、肖、杨,梅岭片是俞、钱、徐、吴,横溪片是王、陆、杨、张、钱,其中横溪片的陆氏、王氏和金峨片的陈氏、任氏为旧时望族,名人迭出,文化深厚。横溪各村虽经“文革”荡涤,但有志之士冒着风险,仍保留了不少族谱,至今富有价值的为河头村陆氏宗谱,上街村王氏宗谱,以及以后编写的《俞山村志》和“志谱合一”的《钱家山志》。


  

第五、传说文化。文化传播的一种比较原始又十分鲜活的方式,是民间口头文学。口耳相授,代代相传的故事和传说在横溪镇尤其丰富。从地域分布看,金峨、梅岭、横溪三地都蔚为大观,主要集中在金峨山、大梅山、酒埕岩和栎斜村一带。特别是金峨山景观和寺院相关的故事传说,因其生动众多,已经由麻承照、应长裕两位先生搜集整理,结集为《金峨山金峨寺》一书出版。栎斜村明朝义士杨苗的困顿发迹、富奢没落的经历和捐粮助国的壮举,在当地广为流传,有关故事传说中杨苗大起大落的生活经历十分完整,个性鲜明生动。而大梅山上梅福修炼的传说,大梅法常的“梅熟”禅传和义虎的故事,折射出一种人生的思索;那大梅老树虬干 的传说,充满诡异绚丽的浪漫色彩。
  纵观横溪文化纷呈多姿的表现,以及林林总总的辞章,在细细品味、认真咀嚼的同时,不免要探究横溪文化的灵魂是什么。横溪文化的内核似乎可用“安适”一词进行提炼和概括,表现为古往今来对洒脱自如的生活境界的憧憬和颂扬,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生活与人文的协调。这种追求在横溪已演绎成为一种生存哲学。现在的横溪镇,生态环境之美,民间文化气息之浓,在工业化、城市化一路高歌,物欲横流的时代里,实属稀罕不易;正始学子求知如饥似渴,走上社会后,学者专家之众,达官富豪之寡,亦往往令人不得其解。而千年以来,横溪文化的灵魂特质不正是这种现象的最好的注脚?即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安逸和谐、闲适自如的生存境界,又有多少世人羡慕着,期盼着,向往着。这就是横溪文化的全部生命力之所在。
  横溪浸淫着文化,文化创造着横溪。
  横溪因文化而彰显,因文化而恒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30 00:3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