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5731|回复: 1

中山隔田陆氏由来初探(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2-23 14:2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论证
虽然以上资料大致按事物发展的逻辑顺序排列,但我的实际论证过程却是与之反向进行,因为我是首先看到了资料八,已经知道了“隔田始祖乃顺宗祖鹤陵耳孙之后也”这个结论,需要寻找资料证实这个结论的真实可靠性,同时认识这个简单结论背后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1、“鹤陵耳孙之后”怎么解释?
从资料七可知,“鹤陵”当是“鹤龄”之音误,而陆鹤龄是陆顺宗的第三子。查字典,“耳孙”一词解释不一,有“曾孙”、“玄孙之子”、“玄孙之曾孙”等说法,泛指远代子孙,“言去其曾高益远,但耳闻之也。”因此,这句话是说:最早进入隔田的陆氏是陆鹤龄远代子孙的后人。
2、“顺宗祖”是谁?
资料五、六显示,陆顺宗是唐宋之后进入岭南的陆氏十支中的一支,这一支主要在广东新会、鹤山、中山发展,这些地方的陆氏均奉顺宗为始祖,正如陆启芳在《鹤山隔朗陆氏族谱序》中所言:“即为吾族始迁不祧之祖也”。
3、陆顺宗进入岭南的时间及迁徙路径?
据资料五、六、七,陆顺宗是由中原先迁居广东南雄珠玑巷,然后再南迁珠江三角洲的。南迁珠江三角洲的时间有两个说法:一是南宋建炎三年即1129年,一是南宋咸淳八年即1272年。查历史,1129年,南宋刚刚建立三年,金军前一年南下攻宋,长驱直入,此时正在江南饱掠,陆顺宗从珠玑巷继续南迁可能与这样的战乱形势有关;1272年,蒙古大军正在猛攻襄樊,即将攻下,南宋只剩下短短四年寿命,而奸臣贾似道还在争权夺势,残害忠良,闹出了企图血洗南雄珠玑巷的胡贵妃案件,珠玑巷居民遂大举南迁避难,如果陆顺宗是此时南下,肯定属于避难民众中的一员。至于哪个时间比较接近真实,我有一个推理分析:陆顺宗到达珠江三角洲后,落户新会。据陆启芳《鹤山隔朗陆氏族谱序》称:元代元贞元年即1295年,因新会筑城,陆家再次搬迁,此时已传到第四代。A. 1129年到1295年是166年,即便按30年一代计(经计算,从始祖陆通到五十一世孙陆游,平均大约每28年传递一代),166年也够传五代半,如果只传四代,除非连续四代人都在四五十岁得子,按常理基本不可能,况且《关于顺宗祖“三代单传”的更正》称:第三代长孙陆士龙仅活了37岁,死前已出生了第四代陆德显、陆德明、陆德信。所以我认为“建炎三年即1129年”一说不可信,即便按陆颂清序“建炎年间”的模糊说法也改变不了什么,因为建炎年号只用了4年。B.1272年到1295年是23年,传递四代又嫌太短,不过陆顺宗的第二代、第三代如果在珠玑巷已经出生还可以解释。但《高要陆氏家谱•小引》记载:“龟龄公原居隔朗,后迁居中乐都一图小桥村,娶杨氏、李氏安人。李氏出小桥,……杨氏出隔朗”,即陆顺宗长子的两房妻子都是新会、鹤山的当地人,很明显第二代是在定居新会以后结的婚,而且很可能是在1295年迁居隔朗以后娶第一房妻子,这就与《鹤山隔朗陆氏族谱》和《关于顺宗祖“三代单传”的更正》 “四世祖奉母迁居隔朗” 的记载出现矛盾。我认为,在没找到其它证据之前,陆顺宗离开珠玑巷南下的时间还应采用“咸淳八年即1272年”一说。但要知道由于不同家谱记载的相互矛盾,此说也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南雄位于广东北部山区,粤湘赣三省交界处。唐代张九龄奉诏在此处的大庾岭开凿梅关,拓宽驿道,建成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陆上孔道。位于梅关古驿道上的商业重镇珠玑巷随之成为北方人民躲避战乱迁徙岭南地区的第一个落脚点和中转站,在珠玑巷略作休整后继续南行,就可以沿着浈水、北江抵达珠江三角洲。根据有关调查,按族谱家谱记载,先后由珠玑巷出发南迁珠江三角洲的,就有103姓,197族,岭南诸氏族均视珠玑巷为发祥地。
陆顺宗从珠玑巷南行,首先在新会(古称冈州)韩陆桥建家,传至第四代时因新会筑城(时1295年),迁新会中乐都窑头新村;又遭匪扰,再迁鹤山古劳都隔朗村定居。其中顺宗第三子陆鹤龄生子士麟,迁新会崖门之仙洞村;陆士麟生二子德贤、德荣,德贤居仙洞村但后人有迁南昌村的,德荣则迁鹤山那水村。又过了几十年,他们的子孙(鹤龄的“耳孙”)中有一支迁入今中山隔田地区。查地图,新会、鹤山、中山都在西江下游两岸,新会在西江西岸,鹤山在新会之北,中山在新以会东、西江东岸,三地呈三角形分布且相互是近邻,与陆顺宗及其后代的迁徙路径相符。
4、陆顺宗的原籍又在哪里?为何南迁?
据资料五、六,陆顺宗,号和斋,原籍浙江平湖县人。据资料四,自西汉以后,江苏苏州一直是陆氏的繁荣发展中心,陆姓很早就称盛江、浙,东汉时期已是江东望族,到南宋时期,江苏、浙江、上海一带陆姓更为密集,南宋前期著名诗人陆游(1125—1210),就是浙江绍兴人。资料二也是中山南朗镇陆氏之祖来自浙江的一条旁证。
陆顺宗的生卒年月以及何时由浙江迁到珠玑巷都未见记载,南迁原因也不知道。但是,从历史上看,中原人南迁无非两种原因:或是避天灾兵祸,或是寻找更好的生活基地。如果假设陆顺宗1272年从珠玑巷南下时是20岁,那么他应在1252年前后出生,而蒙古大军从1235年就开始进攻南宋,1253年已攻陷云南,招降吐蕃,从西南方面对南宋形成大包围。1260年忽必烈即大汗位后,1267年继续南下攻宋,直到1276年灭亡南宋。在这四十年中,中原和江南始终战火连绵,陆顺宗从浙江南迁广东很可能是为躲避战乱兵祸。
5、陆顺宗及其子孙属于哪个陆氏体系?
资料三介绍了春秋时妫(读如归)姓田氏转化为陆氏的过程,改称陆通的田通(谥封元侯)成为陆姓的始祖。按资料六,陆顺宗就属于这一陆氏体系。因早于陆顺宗的大诗人陆游是始祖陆通的第五十一世孙,晚于陆顺宗、活动于1381年之前的陆迪吉是陆通的第五十八世孙,陆顺宗可能排为始祖陆通的五十五、六世左右的耳孙辈。由于他率领家族南下入粤,并在新会、鹤山一带独立繁衍发展,因此成为奉陆通为祖的陆氏体系的一个分枝领袖,这个分枝就叫陆顺宗枝。
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陆氏的起源有“古天子陆终之后”、“春秋时陆浑之戎后人”、“齐大陆氏之后”、“北魏孝文帝改鲜卑族步六孤氏为陆氏”等多种说法,有的传说意味很浓,内容不定,难以采信,比如“陆终之后”一说,有的记载说“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胁,获三人焉;剖其右胁,获三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其五曰晏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世本•帝系》),其中没有陆姓;又有的记载说“吴回生陆终,其支庶为陆终氏”(《姓氏寻源》六),并非陆氏。有的只有一句话的记载,缺乏更多的资料,难以认定,比如“齐后有大陆氏,后因姓陆;又春秋陆浑之戎,后亦为陆氏”(《正字通》)。有的史上确有其事,但后来没有留下世代更替记录,不能形成完整的姓氏体系,比如北魏步六孤氏改陆氏。惟“陆氏出自妫姓田氏”一说,史证翔实明确,演变脉络清晰,世代记载完整,被绝大多数陆姓奉为正宗。
6、陆姓迁入隔田的大体时间?
陆姓迁入中山隔田的具体时间没有见到直接证据,只找到一项研究成果,即资料一,其中称“陆姓于明代初叶(1408—1477年间)迁入隔田,后形成陆家村。”资料一的作者是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研究室副主任,处在这个位置的人物,应该是中山地方史的专家,应该能看到更多的历史资料,提出的论断应该有充分的证据支撑,因此应予采信,同时,也可以根据现有资料做一个推理分析:资料八《中山隔田村陆氏家谱》记载,隔田陆氏的始祖,即第一个迁入隔田的家族领袖,叫陆伟,陆伟生于明洪武十九年,卒于明成化十五年,享年93岁(崖口至今享誉“长寿村”的美称,百岁老人不罕见。没想到陆氏迁入的第一人就享如此长寿,开了个好头)。洪武十九年至成化十五年即公元1386—1479年,与资料一圈定的陆氏迁入隔田的时间段1408—1477年比较,相当于陆伟22岁之后、91岁之前,正当青年、中年、老年时段,也就是说,陆伟22岁年轻力壮时率领族人迁居隔田,开辟新村,这应该是合理的。
7、陆氏从何处迁入隔田?“自沙塾瑞戌公迁隔田”作何解释?
据资料八记载,陆伟率族人“由新古劳都塘井村迁香山场,自沙塾瑞戌公迁隔田”。由资料六已知:陆顺宗到达珠江三角洲后,经三迁,其第四代到鹤山县古劳都隔朗村定居,后代以隔朗为中心在四周分布,主要在鹤山、新会二县。因此陆伟由古劳都的塘井村迁来是有依据的。查相关资料,“都”是清代至民国初年县以下的一级行政单位,“都”下辖“图”。 古劳都原属新会,于清代雍正十年即1732年建立鹤山县时划给鹤山,辖20个图、139个村,相当于今天的雅瑶、沙坪、古劳、桃源、龙口五镇。但为何在“古劳都”前面加一“新”字,则不得而知,猜测一下,如果本家谱编纂时古劳都仍属新会,这里可能是“新会”脱一字;如果本家谱编纂时鹤山刚刚建县,这里可能指古劳都新划入鹤山。
陆伟由古劳都进入中山地区后,第一步落脚在香山场。查相关资料,香山场旧址在今珠海市香洲区翠香街道山场居委会。山场现在属珠海市的中心城区,六百年前的原名却叫濠潭,意思是濒临海边。早在唐代以前,濠潭就开设了盐场,围海煮盐,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这里设镇,取附近五桂山因盛产“隔山香” 兰花别名香山之意,定名为香山镇。北宋改香山镇为香山寨,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建香山县,县治设在石岐,濠潭的香山寨改称香山场,靠繁荣的盐业和新发现的银矿成为该县经济发达地区。直到清乾隆以后,因泥沙淤积,海水远退,香山场的盐业开始衰退,道光时完全脱海成陆。
之后,陆伟“自沙塾瑞戌公迁隔田”。查地图,发现在今中山市区以北的港口镇有“沙塾街”的地名,不知此沙塾是否彼沙塾。如果是的话,从地图上看,香山场、沙塾、隔田三地略呈三角形分布(相当于今珠海、中山、南朗三地),从香山场直接到隔田,与经过沙塾再到隔田,是 “走弓弦”与“走弓背”的关系。合理的路线,似乎是沿海岸北上直抵隔田,但先到沙塾再迁隔田也有可能,这个问题只能存疑。至于“瑞戌公”三字尚不知何解,请当地的宗亲不吝赐教。
 楼主| 发表于 2014-2-26 14:29: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山隔田陆氏由来初探(中)》(修改稿)
发表如下:

二、论证

1、“鹤陵耳孙之后”怎么解释?
从资料八可知,“鹤陵”当是“鹤龄”之音误,而陆鹤龄是陆顺宗的第三子。查字典,“耳孙”一词解释不一,有“曾孙”、“玄孙之子”、“玄孙之曾孙”等说法,泛指远代子孙,“言去其曾高益远,但耳闻之也。”因此,这句话是说:最早进入隔田的陆氏是陆鹤龄远代子孙的后人。
2、“顺宗祖”是谁?
资料五、六显示,陆顺宗是唐宋之后进入岭南的陆氏十支中的一支,这一支主要在广东新会、鹤山、中山发展,这些地方的陆氏均奉顺宗为始祖,正如陆启芳在《鹤山隔朗陆氏族谱序》中所言:“即为吾族始迁不祧之祖也”。
3、陆顺宗进入岭南的时间及迁徙路径?
据资料六、七、八,陆顺宗的祖先在北宋时期由江南迁居广东南雄珠玑巷,是个书香之家。具体什么时间迁来,未见记载,如果是北宋晚期迁来的话,陆家在珠玑巷居住最多不超过60年。陆顺宗从珠玑巷南迁珠江三角洲的时间有两个说法:一是资料六《鹤山隔朗陆氏族谱》所说的南宋建炎年间即1127—1130年,或具体到建炎三年即1129年;一是《高要隔蓢陆氏族谱》所说的南宋咸淳八年即1272年。前者是南宋初年,后者是南宋末年,二者相差143年。至于哪个时间比较接近真实,我有一个推理分析:陆顺宗到达珠江三角洲后,落户新会。元代元贞元年即1295年,因新会筑城,陆家再次搬迁,此时已传到第四代德显、德明、德信兄弟三人,而且连最小的德信也结了婚。如果陆顺宗是1272年南下,到1295年仅仅过了23年,根本不可能传递四代人,除非在珠玑巷已经繁衍了二、三、四代,“四世同堂”一起闯南海,但根据族谱记载却并非如此。这样,“咸淳八年即1272年南迁说”明显不合理,应予排除。  如果陆顺宗是1129年南下,到1295年已经过了166年,期间传递四代,是平均41.5年传递一代,又似乎间隔过大,但资料七提供了各代人的出生年份,解释了这一问题:陆顺宗从珠玑巷南下45年后,1174年生长子龟龄;又过47年,陆龟龄1221年生长子士龙;25年后,陆士龙1246年生长子德显;陆德显49岁时是1295年,恰逢新会筑城。原来第一、二代都是得子过晚:假设陆顺宗南下时18岁,得长子时已经63岁,然后又连得二子蛇龄、鹤龄;陆龟龄47岁得长子,然后又连得三子应宗、应成、应和。这种情况虽然不常见,但并非不可能,所以“建炎三年即1129年南迁说”接近真实情况,应予采信。
南雄位于广东北部山区,粤湘赣三省交界处。唐代张九龄奉诏在此处的大庾岭开凿梅关,拓宽驿道,建成古代中原和江南通往岭南的陆上孔道。位于梅关古驿道上的商业重镇珠玑巷随之成为北方人民躲避战乱迁徙岭南地区的第一个落脚点和中转站,在珠玑巷休整后继续南行,就可以沿着浈水、北江抵达珠江三角洲。根据有关调查,按族谱家谱记载,先后由珠玑巷出发南迁珠江三角洲的,就有103姓,197族,岭南诸氏族均视珠玑巷为发祥地。
陆顺宗从珠玑巷南行,首先在新会(古称冈州)社仓地(一说韩陆桥)落脚建家,传至第四代时因新会筑城(时1295年),迁新会中乐都窑头新村;又遭匪扰,再迁鹤山古劳都隔朗村定居。其中顺宗第三子陆鹤龄生子士麟,迁新会崖门之仙洞村;陆士麟生二子德贤、德荣,德贤居仙洞村但后人有迁南昌村的,德荣则迁鹤山那水村。又过了几十年,他们的子孙(鹤龄的“耳孙”)中有一支迁入今中山隔田地区。查地图,新会、鹤山、中山都在西江下游两岸,新会在西江西岸,鹤山在新会之北,中山在新以会东、西江东岸,三地呈三角形分布且相互是近邻,与陆顺宗及其后代的迁徙路径相符。
4、陆顺宗的原籍又在哪里?为何南迁?
据资料五、六,陆顺宗,号和斋,原籍浙江平湖县人。据资料四,自西汉以后,江苏苏州一直是陆氏的繁荣发展中心,陆姓很早就称盛江、浙,东汉时期已是江东望族,到南宋时期,江苏、浙江、上海一带陆姓更为密集,南宋前期著名诗人陆游(1125—1210),就是浙江绍兴人。资料二也是中山南朗镇陆氏之祖来自浙江的一条旁证。
陆顺宗及其家族的南迁原因未见记载,但是,从历史上看,中原及江南人民南迁无非两种原因:或是避天灾兵祸,或是寻找更好的生活基地。北宋晚期,王安石变法、方腊起义以及对辽、金的战争等引起的社会动荡或是陆顺宗的祖先迁居珠玑巷的部分因素;1129年,南宋刚刚建立三年,金军前一年南下攻宋,长驱直入,此时正在江南饱掠,陆顺宗从珠玑巷继续南迁也可能与这样的战乱形势有关。
5、陆顺宗及其子孙属于哪个陆氏体系?
资料三介绍了春秋时妫(读如归)姓田氏转化为陆氏的过程,改称陆通的田通(谥封元侯)成为陆姓的始祖。按资料六,陆顺宗就属于这一陆氏体系。因早于陆顺宗的大诗人陆游是始祖陆通的第五十一世孙,晚于陆顺宗、活动于1381年之前的陆迪吉是陆通的第五十八世孙,陆顺宗可能排为始祖陆通的五十五、六世左右的耳孙辈。由于他的家族南下入粤后在新会、鹤山一带独立繁衍发展,成为陆氏体系的一个分枝,这个分枝就叫陆顺宗枝。
需要指出的是,历史上,陆氏的起源有“古天子陆终之后”、“春秋时陆浑之戎后人”、“齐大陆氏之后”、“北魏孝文帝改鲜卑族步六孤氏为陆氏”等多种说法,有的传说意味很浓,内容不定,难以采信,比如“陆终之后”一说,有的记载说“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是生六子,孕三年而不育。剖其左胁,获三人焉;剖其右胁,获三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其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其五曰晏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世本•帝系》),其中没有陆姓;又有的记载说“吴回生陆终,其支庶为陆终氏”(《姓氏寻源》六),并非陆氏。有的只有一句话的记载,缺乏更多的资料,难以认定,比如“齐后有大陆氏,后因姓陆;又春秋陆浑之戎,后亦为陆氏”(《正字通》)。有的史上确有其事,但后来没有留下世代更替记录,不能形成完整的姓氏体系,比如北魏步六孤氏改陆氏。惟“陆氏出自妫姓田氏”一说,史证翔实明确,演变脉络清晰,世代记载完整,被绝大多数陆姓奉为正宗。
6、陆姓迁入隔田的大体时间?
陆姓迁入中山隔田的具体时间没有见到直接证据,只找到一项研究成果,即资料一,其中称“陆姓于明代初叶(1408—1477年间)迁入隔田,后形成陆家村。”资料一的作者是中山市孙中山故居纪念馆研究室副主任,处在这个位置的人物,应该是中山地方史的专家,应该能看到更多的历史资料,提出的论断应该有充分的证据支撑,因此应予采信,同时,也可以根据现有资料做一个推理分析:资料九《中山隔田村陆氏家谱》记载,隔田陆氏的始祖,即第一个迁入隔田的家族领袖,叫陆伟,陆伟生于明洪武十九年,卒于明成化十五年,享年93岁(崖口至今享誉“长寿村”的美称,百岁老人不罕见。没想到陆氏迁入的第一人就享如此长寿,开了个好头)。洪武十九年至成化十五年即公元1386—1479年,与资料一圈定的陆氏迁入隔田的时间段1408—1477年比较,相当于陆伟22岁之后、91岁之前,正当青年、中年、老年时段,也就是说,陆伟22岁年轻力壮时率领族人迁居隔田,开辟新村,这应该是合理的。
7、陆氏从何处迁入隔田?“自沙塾瑞戌公迁隔田”作何解释?
据资料九记载,陆伟率族人“由新古劳都塘井村迁香山场,自沙塾瑞戌公迁隔田”。由资料六已知:陆顺宗到达珠江三角洲后,经三迁,其第四代到鹤山县古劳都隔朗村定居,后代以隔朗为中心在四周分布,主要在鹤山、新会二县。因此陆伟由古劳都的塘井村迁来是有依据的。查相关资料,“都”是清代至民国初年县以下的一级行政单位,“都”下辖“图”。 古劳都原属新会,于清代雍正十年即1732年建立鹤山县时划给鹤山,辖20个图、139个村,相当于今天的雅瑶、沙坪、古劳、桃源、龙口五镇。但为何在“古劳都”前面加一“新”字,则不得而知,猜测一下,如果本家谱编纂时古劳都仍属新会,这里可能是“新会”脱一字;如果本家谱编纂时鹤山刚刚建县,这里可能指古劳都新划入鹤山。
陆伟由古劳都进入中山地区后,第一步落脚在香山场。查相关资料,香山场旧址在今珠海市香洲区翠香街道山场居委会。山场现在属珠海市的中心城区,六百年前的原名却叫濠潭,意思是濒临海边。早在唐代以前,濠潭就开设了盐场,围海煮盐,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在这里设镇,取附近五桂山因盛产“隔山香” 兰花别名香山之意,定名为香山镇。北宋改香山镇为香山寨,南宋绍兴二十二年(公元1152年)建香山县,县治设在石岐,濠潭的香山寨改称香山场,靠繁荣的盐业和新发现的银矿成为该县经济发达地区。直到清乾隆以后,因泥沙淤积,海水远退,香山场的盐业开始衰退,道光时完全脱海成陆。
之后,陆伟“自沙塾瑞戌公迁隔田”。查地图,发现在今中山市区以北的港口镇有“沙塾街”的地名,不知此沙塾是否彼沙塾。如果是的话,从地图上看,香山场、沙塾、隔田三地略呈三角形分布(相当于今珠海、中山、南朗三地),从香山场直接到隔田,与经过沙塾再到隔田,是 “走弓弦”与“走弓背”的关系。合理的路线,似乎是沿海岸北上直抵隔田,但先到沙塾再迁隔田也有可能,这个问题只能存疑。至于“瑞戌公”三字尚不知何解,请当地的宗亲不吝赐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9 02:4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