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4192|回复: 0

三江汇流 人文交融--记陆训后裔村落三水江根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0 10:39: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陆月栈 于 2015-3-20 10:42 编辑

三江汇流 人文交融--记陆训后裔村落三水江根村
       今天《佛山日报》专刊报道:http://epaper.citygf.com/fsrb/html/2015-03/20/content_22570.htm ep_20150320_332_21.jpg (440.02 KB, 下载次数: 0)


三水江根村:三江汇流 人文交融
春日早晨,思贤滘里船只星星点点,来往于西、北江之间;江畔昆都山上,细叶榕冒出了新叶,名臣何维柏结庐读书的故事仍在流传;五显庙背山面水,香火旺盛;山脚江畔村庄中,陆氏大夫祠修葺一新,耕读遗风仍存。
  江根村位于北江堤畔,思贤滘下,是三水最富传奇色彩的村落,地理奇观与人文交融。西、北、绥三江汇流于此,珠江三角洲肇始于斯,成就罕见的地理奇观;陈白沙在此“思贤”、何维柏山上结庐、陆云从百岁高龄京城赴考,江根又成为三水文风最盛之处。春风里,我们再次走进江根,品味其独特的美。

  1

  思贤滘旁叹地理奇观

  南海西樵有山根村,三水金本有江根村。顾名思义,山根村必在山脚,而江根村也在江“脚”。江本没有“脚”,却因樵桑联围抬高了堤岸,江根村便在江“脚”了。
  穿过江根村,爬上樵桑联围,一条涌道呈现在眼前,水面并不宽阔,但交通繁忙,船舶一艘接着一艘。“这就是著名的思贤滘。”江根村民陆自全说。思贤滘其貌不扬,长仅1.5公里,却神奇地将发源于云南的西江和江西的北江沟通起来,成就了三江汇流的壮美景色。
  “货船经过思贤滘,沿北江上可达清远、韶关,下可抵广州;溯西江而上,可到肇庆、梧州,顺江而下,可连江门。”三水海事处执法大队队长薛金河说,思贤滘通江达海,是名符其实的黄金水道。
  思贤滘因西、北江水位不一,水流湍急。“其它河流水流方向是固定的,大多自西向东,或由北至南。”薛金河说,但思贤滘水流方向不固定,方向取决于西北江水位高低:西江涨水,水流从西南流向东北;北江洪水,水流向则变成了由东北至西南。两江涨水时,洪水泻入狭窄的通道,波涛咆哮,汹涌澎湃,形成“思贤洪波”的奇观。而此时,西、北江一清一浊,还常常出现“鸳鸯水”。
  光有地理奇观也算不得什么,明朝理学大师陈白沙给这条通江达海的涌道赋予了人文色彩。据传,白沙先生曾多次于汛期远道来此观赏洪波胜景,某一次大师来此寻弟子陈勉不遇,在岩壁上写下“思贤”二字,由此人们称此涌道为“思贤滘”。

  2

  昆都山上追先贤足迹

  涛涛思贤滘旁,一山独立,名“昆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昆都山真不高,海拔仅62米,也无神仙,却因明朝礼部尚书何维柏在此结庐读书而名留青史。
  何维柏原本是南海丹灶人,却寄籍三水南岸堡,以三水人自居。据史志记载,他曾在昆都山上结庐读书20年,苦心钻研天下文章、治国之道,每有闲暇,他还喜欢吟上几句诗歌,其中不乏赞美昆都山的词句:“孤峰立霄汉,万木森青苍……下有千仞渊,蛟龙时潜藏。上有千年枝,可以栖凤凰。”
  资料记载,昆都山上还曾留有何维柏的读书堂、晒书台等遗址。慕先贤遗风,我们沿着山间小道,向山上行进,希望与先贤遗址来个美丽的偶遇。一路“披荆斩棘”,迎接我们的只有翠竹和青松。想象中的书屋、砚池等物件,一无所见,连一点踪影也无处可觅。三水文史专家植伟森来过昆都山无数次,每每寻访都无所获,但他坚信何维柏在此结庐读书等都真实存在过,只不过这些遗迹都湮没在逝去的时光里了。
  “孤峰”还是那座孤峰,但恐“千年枝”已不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这里设立炮台,扼守两江咽喉位置,以最野蛮的方式侵占这座文明之山,何维柏所留下的遗址和他笔下的“千年枝”均挡不住炮火野蛮的摧残。
  登临昆都山顶,三江汇流壮观场景尽收眼底,江风习习,缅怀先贤遗风,此时我们仿佛也成为了褒衣博带的古人。魁岗文塔隔河相望,与昆都山共同构建起三水文明的灯塔。

  3

  五显庙里
  听古代传说

  山上的先贤遗风已无可追寻,但山脚下的五显庙却寄托着人们的信仰。庙旁黑色石碑文字记载,五显庙肇始已不可考,清朝之道光、光绪,及民国年间曾作修葺。在1994年重修之前,形销影独,风雨飘摇。后文化部门“感于五显庙名及其坐落位置之独特”,提请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它与昆都山一起,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这是一座典型的清代风格建筑,青砖绿瓦硬山脊。房子虽小,却供奉着多位神仙,主神为华光大帝。“与胥江祖庙一样,五显庙也是镇江之庙。”植伟森说,据传该庙为纪念五显神惩治恶鲶而建。传说古时有一巨大鲶鱼游入西江为害居民,一日,恶鲶作恶,正好五显神经过,其中一个就是三眼华光,华光发出神光将恶鲶罩住,并发出神光将西江镇住,恶鲶再也不能出水面惹祸。
  传说终归传说,不可当真,但却寄托着人们心里的一种信仰。采访当天,恰遇一群妇女前来烧香拜神,黄女士即是其中一位。当天,黄女士带着女儿,搭乘的士从西南城区专程前来拜神。关于五显庙的历史和由来,黄女士知之不多,但她心中期待的是,诚心拜神后,必能逢凶化吉,家人平安。“五显庙虽小,但香火一直旺盛。”陆自全说。

  4

  大夫祠中赏耕读遗风

  昆都山下,江根村静默着,房屋整齐排列,其间不少古色古香的青砖建筑。陆氏大夫祠就位于村中最显要位置。该祠堂硬山顶,人字封火山墙,博古脊,建造年代不详,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重修,2008年再次重修。祠堂坐北朝南,三间三进,面阔10.51米,进深40.45米,占地面积426平方米。
  “这个建筑是纪念该村一位100多岁的进士而建的。”植伟森说,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江根村陆云从,时年104岁,不顾年纪老迈,毅然千里迢迢赶赴京城会试,考试结束榜上有名。据说此事引起京城轰动,人人赞美,争睹陆云从风采。如今,北京国子监旧址内的大成门东西两侧,元明清三朝遗存下来的198座进士题名碑,有一座上面赫然写着陆云从的名字。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种场景应该无数次出现在古代读书人的梦中。但以百岁高龄,还不辞舟车劳顿,远赴千里之外的京城赶考,其毅力和体能不能不让人惊叹。“门自积德大官自读书高”,在陆氏大夫祠里有一副这样的对联,恐怕正是这种深入骨髓的士大夫情结,让陆云从坚持耕读,到了百岁高龄仍坚持赶考。
  “诗书泽衍世 西北江朝宗”,陆氏大夫祠门前留着这副对联。其实,旧时耕读遗风仍在江根流传,村里没有工业,保持原生态,村民大多以农为业。“村里读书的人挺多的,很多人都跳出了农门。”村民陆四珍说。
  文/佛山日报记者 宾水林图/佛山日报记者宾水林、张弘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30 19: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