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7563|回复: 2

岭南陆氏源流篇(上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3 05:06: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资料来源于<<岭南陆氏族谱>>


编辑絮语



——写在《陆氏源流篇》之前



《陆氏源流篇》收纳各地陆氏资料分成上、中、下三篇入列第二、三、四章。作这样的编排,基于如下的考虑:一、篇目多,有40多篇,篇幅长,其中有达洋洋万言者,统统堆为一章,殊觉臃肿?杂,令人望而却步,不利于阅读,是以分拆排列。二、入篇序列有以内容性质考虑,有以篇量大小考虑,有以地区远近考虑。第二章为通谱,第三章为广东专谱,第四章为广西、海南、马来西亚、新加坡专谱。作为研究陆氏源流,每谱都同样重要,并无轻重主次之分。

下面还想谈几点感觉:

第一、《源流篇》中,相当部分来自古谱,原来没有标点。现在加了,虽没有注释,总可以减轻阅读的困难。但,或传抄的失误,或印刷的失误,或编校的失误,个别地方难免出错,万望方家赐谅。

第二、陆氏多源,此说在编著首集时已碰到这方面的材料,但考虑到族人传统的感情,并尊重前辈的意愿,采用了一源说,这想法在首集第二章的末尾已有所暗示。现在,《陆氏源流篇》中有多篇撰文或供稿都已按实叙述,我们已无必要囿于前虑,反以坦荡从之,一一罗列。如此一来,其学术味道就更浓了。

第三,无论撰文或供稿,都对研究陆氏源流有很大的效用,而有些撰文,则更令人有耳目一新或饱览遐迩之感。如潮州陆利昭宗兄对当地陆氏源流及陆秀夫坟墓鞭辟入里的研究,广宁政协主席陆其邦宗兄在他的文章的后记里对陆东升和陆训关系的推论及猜想,灵山陆正筹宗兄、容县陆发洵宗兄等对陆氏源流博古通今的论述……卒读之后,获益匪浅。

四、《陆氏源流篇》虽然篇目繁多,内容丰富,然而肯定地说,她远未能涵盖整个岭南陆氏的风貌,各地各代尚有不少佳作未有发现,或虽已发现却未能纳入本谱,只好叹句“沧海遗珠世所嗟”而已。





一、陆氏源流及名人考



陆卓清、陆少机、陆海生供稿



陆姓起源平原,祖宗陆通。

古代戎族人的一支叫允姓之戎,原居住在瓜州(今甘肃敦煌境)。春秋时,被秦、晋两国诱迫,东迁,因曾居于阴地(今河南卢氏县东北),又称阴戎,后迁到伊河流域的陆浑(故城在今河南嵩县东北),以陆浑为名,称为陆浑之戎,经营农业及畜牧业,隶属于晋。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525年)为晋国所并,即《左传·昭公十七年》所云“晋荀吴帅师灭陆浑”,其公族子孙以族命氏,就是陆氏。这也就是《陈留风俗传》所说的“陆氏,春秋时陆浑国之后”。

陆氏还有一支源于妫姓田氏,形成于战国时的齐国。西周初由舜的后裔妫满在今河南淮阳建立的陈国,传至春秋时的陈宣公,发生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完,于公元前672年逃到齐国,改为田氏,称为田完。公元前391年,田完的裔孙田和把齐康公放逐到海上,自立为齐君,史称“田氏代齐”。田齐政权传至齐宣王(公元前319~公元前301年在位),宣王把他的小儿子田通封于平原般县(今山东乐陵县西南)陆乡,也就是原来帝颛顼的玄孙陆终受封之地,田通的子孙以封邑为氏,也称陆氏。此即《新唐书·宰相世系》所云:“陆氏出自妫姓。田完裔孙齐宣王少子通,字季达,封于平原县陆乡,即陆终故地,因以氏焉。”

又据《魏书·官氏志》载,代北鲜卑族原有三字姓步六孤氏,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后,将其改为陆氏。

春秋末期,楚国有隐士陆通,孔子周游列国到楚国时,他曾佯狂行歌。这说明在此以前河南嵩县的陆氏已有迁居江南者。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西汉时,陆烈(田通的4世孙)任吴县(今属江苏)令,迁豫章(今江西南昌)都尉,既卒,吴人思之,迎其丧,葬于胥屏亭,子孙遂为吴郡吴县人。此后,吴郡(今江苏苏州)一直是陆氏的繁衍发展中心。陆烈12世孙陆闳,东汉初任颍川(今河南禹州)太守、尚书令,有3子:?、温、桓,号“颍川枝”。陆桓之子陆续,任扬州别驾,有3子,大儿陆稠,任荆州(今湖北南常德)刺史,号“荆州枝”。陆稠有2子,大儿子陆肃,任丹徒(今江苏镇江)令,号“丹徒枝”。陆续的二儿陆逢,东汉时任尚书右仆射,封乐安(今山东博兴)侯,有5子:涉、表、琼、昊、招,号“乐安枝”。陆表之孙陆恢,西晋时任谏议大夫,其后代号“谏议枝”。陆续的小儿陆褒的9世孙陆元之,西晋时隐居鱼圻,号“鱼圻枝”。其孙陆玩,东晋初任侍中、司空,赠太尉、兴平康伯,有6子,号“太尉枝”。据福建《云霄县志》记载,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开辟漳州,中原有陆姓将佐随从前往,在当地安家落户。此外,陆氏在隋、唐时期还分布于今河北、湖北、山西、江西的一些地方,明、清时期有迁至广东、广西者。

陆氏对历史的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曾涌现出许多杰出人才。西汉初有政论家、辞赋家陆贾,楚人,从汉高祖定天下,其言论对汉初政治曾发生影响。三国时吴国有名将陆逊,吴郡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为孙策婿,善谋略,官至丞相,其子陆抗亦为吴国名将;还有天文学家陆绩,吴县人,曾作《浑天图》。陆抗之子陆机、陆云,均为西晋文学家,时称“二陆”;陆机所作《文赋》为古代重要的文学论文。南朝宋有道士陆修静,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东)人,所撰《三洞经书目录》,为最古的一部道藏书目;画家陆探微,吴人,工人物,尤擅肖像,骨秀神清,严正生动。隋代有音韵学家陆法言。唐、宋时期,陆氏更是人才济济。唐代有经学家、训诂学家陆德明,所撰《经典释文》,是研究中国文字、音韵等的重要参考书;以嗜茶著名、被誉为“茶神”的陆羽,撰有“茶经”;有经学家陆淳,文学家陆龟蒙;还有6位陆姓宰相,其中唐德宗时宰相陆贽,勇于指陈弊政,所作奏议条理精密,文笔流畅。宋代陆氏名人大都出自南宋,成就突出的是大诗人陆游,他一生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风格雄浑豪放,表现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感情。再就是学者陆九韶、陆九龄,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三兄弟。南宋末有大臣陆秀夫,当元军攻破崖山时,他背负幼帝赵?投海殉国。元代有画家陆广,文学家陆友。明代有画家陆治,戏曲作家陆采。明、清之际有学者陆世仪。清代有学者陆陇其,名医陆懋修,藏书家陆心源,文学家陆次云。近现代较有名的陆姓人物有:陆润庠,清末任弼德院院长,辛亥革命后当溥仪的师傅;陆荣廷,桂系军阀首领;陆皓东,近代民主革命者;陆徵祥,曾任袁世凯政府国务总理和外交部长;陆渊雷,中医,建国后曾任上海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等职;陆志韦,语言学家、心理学家;陆更夫,1931年曾任中共两广省委书记。

姓氏书列陆氏郡望有:平原、河内、吴郡、河南。这是说魏晋至隋唐时期,陆氏在上述四郡是繁盛显贵的家族,人丁兴旺,英才辈出,为当地所仰望。平原郡的治所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南,河内郡的治所在今河南沁阳市,吴郡的治所在今江苏苏州市,河南郡的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

陆氏移居台湾进行开垦,始于清代。为了进一步求发展,近代以来,一些陆姓人离别故土,走出国门,徙居海外,不断开拓新的事业,现主要分布于东南亚及美洲、欧洲的一些国家。侨居国外的陆姓华人,以及居住在香港、澳门的陆姓同胞,对当地的繁荣与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涌现出一些杰出人才。其中,美国的陆关忠,拥有财富一亿美元,香港的陆孝佩,有“建筑界老行尊”之称,他们均被列入“世界华人亿万富豪榜”。

陆姓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华姓氏中名列第70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1%,分布很广,以江苏、广西、广东、浙江、上海较多,这五省、区、市陆姓约占全国汉族陆姓人口的65%。陆姓不仅是汉族大姓,而且是古今一些少数民族所使用的姓氏。除上述者外,汉代匈奴人有陆姓;相传元太祖成吉思汗第4子托雷之第6子阿里不哥,避难于湖北洪湖县下新河乡,遂以排行为姓,改姓陆;明、清时云南晋宁州晋宁驿土丞为陆氏,系彝族;清代满洲人有陆姓;满、京、彝、侗、苗、瑶、黎、壮、白、羌、土家、布依、世居锦州;清代贵州思南府土司为陆赫哲,蒙古、台湾土著等民族也都有陆姓。





二、陆氏多源说



陆汉雄



唐元和七年(812年)出版,由林宝主编的《元和姓纂》所载,陆氏出处有二:

其一为齐国平原郡(现山东省德州市辖境内)。“齐宣王田氏之后,宣王封少子通于平原陆乡,因姓焉”。通谥封元侯,陆姓后人奉元侯为始祖,自称为元侯后人。郡望为山东平原郡。

元侯六世孙(《新唐书·〈陆氏〉宰相世系》载为四世孙)陆烈,曾任吴郡太守(《新唐书·〈陆氏〉宰相世系》载为吴县令)多年,政绩昭著,后迁为豫章都尉,卒于任内,吴人感其政德,“迎葬吴庙血食,子孙遂为吴郡人”,陆烈后人将吴郡崇为郡望。

其二为河南洛阳。“出自代北(今内蒙古南部一带),代为郡长大人,号‘步六弧氏’,后魏孝文迁洛,改为陆氏,与穆、奚、于、贺、刘、娄为北人八族”。郡望为河南洛阳。

而清《康熙字典》则载,陆氏出处有三:

其一:“古天子陆终之后。”

其二:“齐后有大陆氏,后因姓陆。”

其三:“春秋陆浑之戎后亦为陆氏。”

其中《元和姓纂》载,陆终后人以陆终为姓氏。至于陆浑之戎,本人疑为步六弧氏之先人(陆诨之戌为“三苗”之后,其先祖为炎帝。孤氏为先卑族,其先祖为皇帝。二者不能混为一谈。——编者)。

根据上述引证,本人认为陆氏绝非同一出处,其出处多达三个以上。





三、《世德记》序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水源木本之思,孝子仁人所不能已也。我陆氏自元侯启姓至五世,汉太中大夫奉节使粤,说尉佗归汉,以三寸舌,靖百万师。使中邦将士,不苦远征粤土,居民无遭兵燹,厥功既伟,流泽宜长。然而客于粤,非家于粤也。其家于粤而留遗至今者,各房始祖,大都唐宋以后由中土而来,代远年湮,有莫知其祖所自出者,又安能等而上之,以至于得姓受氏之始哉。同治甲子,龙江房锡九兄举于乡。余随诸父老踵贺,谈及家乘,出其叔父益斋翁经商湖南所得《三听堂陆氏世谱》。自周、秦、两汉、六朝、唐、宋、元、明,以迄于今,原原本本,派别支分,明且详矣。中有名贤图像二卷,披阅之下,形神若接,声欬如闻。余受之以归,延端州房桂芬摹仿图像,求当代名人缮书像赞,盖将以为传家秘笈也。已而念私之一家,何如公之同族?有志未逮几阅十年。癸酉秋,祭开越大夫祠,询谋佥同,用公项附梓,以其事委余,余义不敢辞。时适领乡荐,计偕北上,先将图像附刊。甲戌南旋,乃得与锡九仁符及子姓纂辑详校,先之以世系,次之以图像,悉取诸原谱,又将姓氏全谱内,捡取陆氏名贤传记,继之粤东各房始祖,及乡贤名宦有传记者,统皆收入。崇祀开粤大夫祠各祖牌位,暨历朝科甲祠墓基址。祠内事宜逐一注明,以资省览。庶几千百载后,瞻怀橘之容,则思其孝者;睹内相之状,如见其忠。虽某房出自某支,无从确考;而某公所行某事,各有明徵。爰弁数言,用彰世德,亢宗济美,是余之所厚望也夫!

时  光绪元年(1875年),岁在乙亥仲夏

南海鳌山房裔孙师彦谨识











<<岭南陆氏族谱>>

[ 本帖最后由 陸叔 于 2008-4-3 15:2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4-3 05: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四、《三听堂世谱》原序之一



湖南多巨族,论其盛,则未有加于陆氏者也。汉唐上下,文武官阶勋列,鼎铭几千余人,载在彝章,昭然可考。惟我皇宋天下,迄今二百余年,而陆氏举进士者九人、登文科者二十一人、特科者三十三人、补入太学者四十九人、待补者四人、请漕试者三十五人、魁解者九人、魁武科者三十人、举八行者十四人、由孝廉者十六人,凡二百二十六人。其文学著名而不由选者又五十九人。呜呼,可不谓之盛乎!其族旧谱,瑁云琼辈,节次成牒,而唐平章姚张两公实叙焉。后如尚书左丞煦,撰骊泉志以继之,乃唐大丞相平章元方公十六世孙九渊因遗编而续者也。持以示余,徵文为序,猗欤族蕃而分,世远而忘,地殊而疏,此其势有所必至。然君子使之合于已分,戚于已疏,不忘于已遥,未尝无其法焉。三代之上,维持以宗法;三代之下,维持以谱法。谱法之行,犹宗法之行也。盖吾之所自出,以至于大父之所自出,又推以至于始受姓之祖,以及于族之近远者,莫不登载昭穆以辨之,字行以联之、系序之。承传支派之分异,皆可得而详。虽百世之久,千万人之众,其初一人之身,痒疴疾痛不相关乎?平居或有老壮稚弱不相敬者,宁不愧乎?或有力不相藉,灾不相救,死不相扶,宁不憾乎?或有以富贵而加之以凌侮者,宁不改行乎?则虽分而恒合矣,虽疏而恒戚矣,虽遥而不忘矣。谱之所系如此,有尊祖敬宗之心者,未有不用其情者也。余观陆氏之谱,自始祖元侯,至今凡五十一世,九渊君之下又三世,世尝冠盖簪缨,不为不盛;自缙绅以联,山谷世尝几百余人,不为不蕃;由周、秦历汉、晋、唐、南北朝皆文献,不为不远;或家河南,或家楚阳,或家吴郡,或家颖川,或家荆州,或家郁林,或家嘉兴,或家丹徒,或家成都,或家松阳,或家石城,或家鱼圻,或家遂宁,或家武平,或家长沙,或家河阳,或家山阴,或家江西,不为不殊。其为叔伯行,其为兄弟行,其为子侄行;其名某,其字某,其配某氏,其嫁某家,其葬某处,未尝不可考。其族之人服虽穷,亲虽尽,而岁时伏腊,未尝不相往来;冠婚丧祭,未尝不相赴庆;患难缓急,未尝不相扶持,岂不以谱之立乎?虽然,今通都大邑,故家旧族,虽可指数,而子孙日就衰替,其克保先业者,盖甚少也。而陆氏独茂衍丰植,不改其旧果,何以致之哉?盖天下之物,其基厚者其积高,其源深者其流长,故积善之家,传委必远。陆氏有尚书令、闳大丞相逊、太仆射玩、大平章元方、象先父子、忠宣公贽、补阙黾蒙、状元扆。而下力学而有德行,质诸晋梁太子志其墓,吕文穆正表其碑,则世笃其庆,非朝夕之故,其族之昌大,非他姓可及,有由然哉。夫然后为之后者,固当谨家牒以继先德也。诗曰:“克念尔祖,聿修厥德。”又曰:“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诚克念焉,无忝焉。则陆氏之盛又当何如是,皆余之歆慕而属望者,庸述以为序。

大宋绍兴九年(1139年)春王月之吉

赐进士甲榜第一名,奉直大夫、刑部侍郎,同平章门下,三品兼观察使,赐紫金鱼袋,毗陵张九成子韶撰。





五、《三听堂世谱》原序之二



世系之谱与宗法相表里,宗子之法,大宗一而小宗四,大宗继其始祖,百世不迁这宗也;小宗则自高而曾而祖而祢,以次递分,各宗其继世之长,而合之以统于大宗焉。一族之人,有大宗以统之;一族之亲,有小宗以领之。同者合而亲者联,率此以往,虽百世之远,岂有忘其氏族之始而失其世次之传者哉?故宗法立则谱系明,理势然也。自宗法废而族无统,于是祭祀不相从,吉凶不相恤。九族之近,有遭之途而不知谁何者矣;高曾以上,有为之子孙而不能举其氏名者矣,而又况其远者乎?然苟有孝子慈孙,出而修明谱系,叙同姓之根源,正分支之流派,则人皆知其所自出,而各念其所本来,尊祖敬宗,敦伦睦族,于是乎在是。宗法虽废,而遗意犹未尽忘也,谱系之义大矣哉!岁辛巳,陆君韫玉,出其世谱并其近辑新谱一编示余,而徵余一言以为序,余受而阅之,既卒业,乃喟然叹曰:“是即宗法之遗意也夫!”其称得姓也,始自齐宣王少子元侯通,受封平原陆乡,因封邑为氏,此所谓别子为宗者欤!元侯四传而至汉中大夫贾,佐高帝多所著论,贾子烈为吴令,有功德于民,子孙因家焉。故陆氏之兴由吴郡,后世皆宗之。此所谓继别为宗者欤!其后族姓繁衍,不常其居邑。唐元和间,福建观察使庶,乃奏立宗谱四十九枝;后人增而益之,续编二十四枝;其在山阴者,又立二十九枝。此即大宗小宗,各继其亲之意欤!夫谱牒之修,唐以前属于官,宋以后则家自为之,宜其修辑较易。乃故家世族,宗支废坠不久而磨灭者,所在皆是。而陆氏独能世守其绪,上下二千余年,绵历七十余世,枝分派别,璧合珠联,何其详也。是非其代有贤子孙,善继善述,时辑而屡修之,恶能久而不坠如是耶?此可书之以为天下为人后者法矣,呜呼!余观陆氏家乘,其间公卿将相,勋伐科名,前辉后映,指不胜屈。而于汉唐为尤盛,无论其他,即如中大夫贾,能于干戈垂定时称美诗书,使马上自雄之高帝,片语心折。遂为汉世开文教之先,而忠宣公以翰林受主知,辅德宗于播越之中,一日草数十制,远近徵发,武夫悍卒皆为流涕,卒除寇难,复大位。其前后奏议冠古今,功在社稷,泽润生民,为唐名相,猗欤伟哉!固宜其清芬骏烈,有以庇赖其子孙,而垂世之远,至于今不替也。顾历世久则源远,而末益分。今陆氏分枝半天下,子姓愈繁。前之为谱者既汇而一之矣,后之人能复然乎?吾虑陆氏之谱,且终分而不复合也。陆君日事患莫之倡与,无其法耳。今吾琴川之曾叔祖次公,志于必为,将使每枝各自为谱,及其成而后合焉。人而忍忘其祖也则已,人而不忘其祖也,有不鼓舞从之者乎?此吾近谱之所为集也,且吾之为是谱也。远者,因旧谱书之,而以吾始祖为之宗;近者,则使吾族人各纪其高曾以下,而为之总其成。夫是故不劳而易集,推是法也,即汇吾宗百有馀枝,而复一之何难?余曰:“有是哉?通其意,即宗法不行可复也。”横渠张子有言:“欲使人不忘本,莫若明谱系,收世族立宗子法。”谱系之明,吾于陆君验之矣!宗子之法,其独无仿而行者乎?亦将于陆氏之谱卜之也。于是乎书。

时  康熙岁次辛巳(1701年)孟冬之吉

赐进士出身,翰林院修撰,纂修平定三逆方略,明史左右春坊。辛酉科江西乡试,甲子科顺天乡试正主考秦松龄拜撰。





六、《三听堂世谱》原序之三



家之有谱也,非独以纪氏名,昭世次。盖尊祖睦族之道,于是乎在焉。人各有亲,亲必有祖,有数世之祖,有百世之祖。世愈远则族愈繁,而情谊疏。故其始一人而已,衍而为五服,析而为九族。久之,而此五服九族之人,又将一一各有其五服、九族焉。于是始于一人之身,而驯至十百其身、千万其身者,自然之势也。夫千万其身则亦且千万其心,而况族属之迁处无常,族人之荣枯互异,寝疏寝隔,其不相视如路人者几何。虽然千万人之身,其始一人之身也;千万人之心,其始一人之心也。试令人置一宗祖于其心入体,一宗祖于其身,则凡我族人,孰非吾宗祖毛里之遗?而向之路人,视者固将家人戚而一体属矣,宗党安得不亲睦乎?宗族安得不敦厚乎?然,使谱系不明,则且不知其祖之所自出,而又恶知其族之所自来,其终于路人无怪也。余伯鸣侯留心谱系,考核详明,尝以修辑命余。夫是以不揣固陋,校阅旧谱,而辑吾族之未登于谱者附焉。集既成,而琴川之曾叔祖次公适至,且将合吾宗百有馀枝,订为陆氏总谱,而来徵谱于余。余闻之而矍然起曰:“大矣哉是举也,不亦善乎?”诸谱合而子孙得按籍而指之曰:“某某吾同祖也,某某吾同枝也;某祖而后,凡几枝某枝之与吾同祖者,凡几世也。而心不期而自亲,而谊不胶而自固,则即此百有馀枝之人,已不啻蔼如一家,联如一体矣!”况其在数世之内,高曾以还;五服之近,九族之亲,而有不油然生孝弟之思,肫然切本支之爱者乎?吾今乃知谱之为益,宏而为教大也。既己,言于吾宗于是,遂退而书之以为序。

时  康熙四十年(1701年)仲冬朔日

元侯七十一世孙钟瑞韫玉谨述
--------------------------------------------------------
资料来源于<<岭南陆氏族谱>>
 楼主| 发表于 2008-4-3 05:18: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三听堂世谱》原序之四



维人之初,受气二五,与天地而俱生,不知吾生之所自来,即以天地为父母。暨有生以后,人复生人,即以生我者为父母。而前之生父母者,已为祖宗;后之父母生者,已为子孙矣。逮所生渐众,则支分派别,不可纪极而不知,溯之于其初,固一人之身也。独是祖宗生千百世以上、千百世以下之子孙,不得见而知之。子孙生乎千百世以下、千百世以上之祖宗,亦不得见而知之,是皆势之无可如何者也。然子孙之于祖宗,不得见而知之,犹可闻而知之。何以闻而知之?曰:“有谱在,其世系先后相承,有条而不紊也;其行载在简册,详明可法也。”则虽闻而知之,又不啻见而知之也。此谱之所以不可不作也明矣。虽然,第曰谱而已矣,则能见祖宗于所见,不能见祖宗于所不见。何言之?入庙知敬,过墟知哀,一念感触,悲从中来,虽属顽愚,亦不自知其所以然为祖宗也。若宗族中有颠连无告者,则相与膜外置之,欣戚不关于心;甚且有同室操戈者,虽自诩为一时之闻人,亦所不免。此苏明允所致叹于风俗之不美也。殊不知吾所为,涂人目之者,皆祖宗之所分形分气而成之者也。凡子若孙,同在分形分气之中,奈何以肝胆而楚越之乎?故作谱莫大于尊祖,尊祖莫先于睦族。将必有亲爱之心焉,将必有扶助之义焉,将必有饮食教诲之道焉,无令范希文独有千古也。希文官参政,所得恩例俸赐,常均于族人小学之言。钱公辅义田记,信而有徵也。呜呼!若文正公者,可谓能睦族者矣。夫人能睦族则能尊祖矣。能尊祖睦族,则虽支分派别,依然一人之身耳。此其意,祖宗不能告语于后人,而后人不当,其谅之乎?抑有说焉,尧舜虽圣,不能私朱均;张汤虽酷,不能掩安。世人苟不能自奋,而援先世以矜诩于人,指阀阅以表异于众,有识者相与非笑之,适诒前哲之玷耳。吾族陆氏,世远支繁,尤贵自奋哉!

康熙四十五年岁次丙戌(1705年)端月

裔孙纯熙顿首谨序





八、祖 考 略



陆氏其先,出少典四世孙颛顼之后,生于妫汭曰妫;都于虞乡,曰虞;以帝舜生姚墟,曰姚;其孙食邑胡城,曰胡。武王封胡公满于陈,遂为陈敬仲,奔齐又为田氏,后有齐国。宣王封少子通于平原般县陆乡,陆姓由此而始。通谥元侯,以元为第一世,通生恭侯发,发生皋,皋生邕,邕生汉太中大夫贾,贾生烈为吴令,迁豫章都尉。卒吴人思之,迎其丧,葬胥屏亭,子孙遂为吴郡人。生二子:衡、?。?生本州从事鸿,鸿生渤海太守建,建生御史中丞恭,恭生璜,璜生成都令亲,亲生中郎将众,众生丞相主簿赐,赐生颖川太守闳。从元侯至此为十六世,此后蕃衍不可胜记。唐元和七年,三十八世孙福建观察使庶,奉诏纂修家谱,始分为四十九枝:曰颖川、曰公车、曰郎中、曰荆州、曰乐安、曰丹徒、曰宋相、曰庐江、曰松阳、曰武平、曰郁林、曰将军、曰鲁相、曰谏议、曰丞相、曰安南、曰庄公、曰太傅、曰殿中、曰华亭、曰屯骑、曰成都、曰校尉、曰中丞、曰布侯、曰黄门、曰长沙、曰高道、曰贤良、曰中书、曰驸马、曰车骑、曰太尉、曰侍郎、曰孝侯、曰石城、曰大中、曰梓潼、曰河阳、曰山北、曰山南、曰富春、曰遂宁、曰鱼圻、曰汉阳、曰晋陵、曰常侍、曰安乐、曰光子。自吴及两晋,四丞相、十将军、五侯茅土、六叶金貂,盛矣!至唐而八貂、七相,尤盛一时。迄五代以家世相唐,耻事他国不仕。钱塘贵臣陆仁璋者,求通谱不许,因避居山阴鲁墟,等于编氓。至宋祥符中,四十九世太傅轸,以文章登第,三代恩封,爵位显荣,子孙繁盛,复称世家;五十三世孙,渭南伯放翁游,重修谱牒,以徙居山阴唐相宣公之后出侍郎枝者,自四十七世宋评事公忻,又续分为二十九枝:曰山阴、曰中允、曰评事、曰封川、曰翰林、曰致政、曰助教、曰赐绯、曰太保、曰太傅、曰宣奉、曰楚国、曰祠部、曰承奉、曰提举、曰金紫、曰通守、曰文安、曰少师、曰朝奉、曰宣教、曰郎中、曰寺丞、曰提刑、曰县丞、曰县令、曰推官、曰判官、曰渭南。迨元室更化,陵谷变迁,宗族乖隔,谱牒散亡。金紫支五十八世孙迪吉,与楚国支文愚、端学诸侄,汇而辑之。仿欧阳永叔奉敕修丞相宣公世系表例,合为续表;又有迪吉从侄枢,旁求碑表铭状,补其缺略,名弘孝编,成于明洪武十四年。谱从元侯至此,凡七十八枝,六十一世,一千七百三十年。其间公侯将相卿大夫士,勋业名望载在国史者,不可枚举。著述足垂于后者四十七人,登唐科第者十有七人,登宋科第者六十三人,此陆氏大谱之略也。今刊而必追夫先世者,岂假此以夸炫于人哉?盖木本水源,宗支有自,使后人知上世丰功伟烈如此,而今竟寥寥也,亦足慨矣!后之观感而兴者,其亦可于斯而有藉也夫!

崇祯乙酉(1645年)之春吉

元侯六十八世孙太保支士楷纂述







九、世 系 考



《康熙字典·广韵》载:陆姓,古天子陆终之后。陆终生子六人:长曰昆吾,己姓也;次曰参胡,董姓也;三曰钱铿,彭姓也;四曰会人,?姓也;五曰曹姑,曹姓也;六曰季莲,?姓也。载在史册,俱已更姓,彰彰可考,则非陆终之后明矣。即有之,亦同姓不宗矣。春秋时,楚狂同号陆通,楚昭王三使聘之,笑而不应,与妻负釜甑、载经器、变易姓名,莫知所之,此亦其后难考。字典又载:春秋陆浑之戎,后为陆氏,亦无可稽。又云:“齐有大陆氏后。”因姓陆亦似是而非。惟我本宗陆姓,始于齐宣王少子,讳通,字季达,谥元侯,乃上古少典国君之苗裔也。少典君生黄帝,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历穷蝉、敬康、句望、?牛、瞽瞍,而生帝舜。舜次子公明,又历十余世而生阏父,为周陶正,食邑于胡,武王封其子胡公满于陈。又历十余世,至厉公而生公子完,字敬仲;因避五父之乱,抱其祭器奔齐,齐桓公拜为工正,食邑于田,遂为田氏;又历十余世而至宣王,时已抚有齐国矣。宣王后无盐氏,梦太白星乘虹气入口,而生少子,名之曰通,字曰季达,谥曰元侯。因封平原般县陆乡,以地为氏,爰始姓陆。盖宗于舜、系于齐。或云陆乡即陆终故都,则未知其是否也。元侯生子发,拜齐上卿;发生万及皋,封昭侯;皋适楚,遂为楚人;生子邕,为秦柱下史;邕生贾,拜汉太中大夫;贾生烈,为豫章都尉,卒于官。吴人思其德,迎葬于吴许?胥屏亭,子孙遂为吴人。世德相承,簪缨不绝,至十六世颍川太守闳而益著,历汉、晋、宋、齐、梁、陈、隋、唐,其间公卿大夫、孝子忠臣、高人上士、无代无之。宋及元、明,名贤接踵,先后辉映。大清受命,景远聿新,其以理学从祀文庙者,则有若陇其;以制策大魁天下者,则有若肯堂、有若增祥、有若润庠。其余入词馆、登甲榜者,指不胜屈,帷粤中独廖廖焉。愿相与勉之,无令吾宗专美江左也。

同治十三年甲戌(1874年)中秋日

南海鳌山房师彦谨识

------------------------------
资料来源于<<岭南陆氏族谱>>www.lushi.hk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8 21:4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