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18687|回复: 16

岭南陆氏源流篇(中篇之十五、鹤山隔朗《陆氏族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3 18:4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陆光荣供稿

序(之一)

语云:人贵姓,岂不章章著确哉。葆姓受氏,孰非神明?然而贤者以其微显也,不贤者以其显微。夫重黎也,而以官氏豢龙也,而以术氏沩纳也,而以生氏本微以之显者也。田之第五以徙也,棘之枣以辟雠也,本显以之微者也。吾陆氏之先,为河南宣王子,食采于陆,因氏焉。秦汉后,吾陆星处天下:三国伯(言)以武功显,唐宣公以勋策显,宋象山以理学显,此等人能贵姓者也,非以姓贵者也。吾先世之为谱者,犹谓之远而不足徵,独断自顺宗翁始,则吾之为谱,知其迁自南雄珠玑巷而已。夫顺宗翁因赵宋建炎间,骇金难,乃迁古岗邑城之韩陆桥家焉。后避地,投迁本邑古劳隔 ? 村家焉。自此或家于古劳那拗、杰洲、越塘、乌石、新村、玉岗;或家于中乐、下洞、水牡湾、沙头嘴、塘下、平岗,不一所,莫非由隔 ? 分也。吾今而为谱,志其隔 ? 所为陆者而已。先王之世,氏族别而宗法出,宗法出而崇本,修睦别嫌,明微仁义之用,俱出而肃然为天下先。则谱,家史也,亦家政也。吾前之为谱者,越塘石镜翁辑其略矣,而图传未晰,迨隔 ? 际斯翁以谱为志,采辑二十载,属草方半,未就而卒。余乃备辑而润色之,与叔弟五人,晨夕校雠,越两月始竣其略。自吾祖之所及知,以逮若裔者,谱之示合也。作世系图,自后之所由始,而忝为嫡者,独谱之示辩也;作正脉图,世系明矣。而当其人之为俪、若胤、若生卒、祭业、茔阡者,复谱之示详也。作列传此三者,凡所以纲吾谱也,亦以成际斯翁志也。吾因之有感矣!七世之庙,可以观德自荐,辟科举之政行。天子所与共天下者,皆彬彬诸生,诵法孔子之辈,士或旦白屋而夕朱户,故其姓之所以贵渐,不在纨袴而在诗书。观吾顺宗翁四传,而德显翁为仓大使;德明翁、德信翁兄弟发解,一以宋咸淳四年元,一以宋德祐二年元,厥后科第蝉联,此亦能贵姓者也,非以姓贵者也。君子以是知诗书之泽远矣哉!难然犹未也,而为后人者,能绍明其诗书,务以人贵姓,而毋籍姓贵,则以微显者,复以显显,虽繇此百千万世可也。

                                                                                康熙四十五年丙戌 ( 1706 年 ) 孟取良辰

                                                                                       杰州十七世孙,中泰薰沐顿首拜序

序(之二)

帝王有本纪,诸侯有世家,卿大夫有家乘,凡以志世系也。降而士庶,敬宗睦族,数典而不忘其祖,亦各有谱帙所存。即今陆氏颂清孝廉,隆世交也。孝廉祖居,原是鹤山隔 ? 乡人,祖德代有名贤:若德明、德信,则兄弟解元也;若子安,则锦衣卫也;若钟亮,则孝廉中人;而博雅淹通,尤多著述也。隆素稔知,时到孝廉府上,见其披览族谱,时当修辑,邀隆寓目,且请为之序,因历述采访搜罗,多出自陆君启芳手,历数载而始成。隆见其考核精详,实有务为目的者,是亦孝子贤孙中之特树一帜者也!因志数言,以垂奕祀。

                                                                         时 光绪三十二年岁在丙午 ( 1906 年 ) 仲春之吉

                                                                      己丑恩科经魁、戊戌科进士、饮点礼部主政谈道隆拜撰

        "倡修族谱序"

谱何为而作也?盖所以溯本源,辨支派,明族属,使亲者固知其为亲,而疏者亦不失其为亲,尊祖敬宗之念,木本水源之心,由此而生。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胥是道也。吾陆氏之先,始于齐宣王少子 讳 通, 字 季达, 谥 元侯,受封平原陆乡,因以地为氏,陆姓由此而始,以元侯为第一世。故陆氏之兴由苏州吴郡,其后或家河南,或家楚阳,或家荆州,或家江西,族姓繁衍百有馀枝。由周、秦历汉、晋、唐、南北朝、赵宋,年湮代远,传至五十余世孙 讳 顺宗 号 和斋,乃上古元侯公之苗裔也。我顺宗公原居于南雄珠玑巷,迨宋建炎三年( 1129 年),骇金人之日炽,且路值通衢,兵贼交扰,闻南方宁静,土广人稀,望南而下,直抵岗州之社仓地而家焉,即为吾族始迁不祧之祖也。迄元贞元年( 1295 年),始筑邑城。

四世祖德显翁、德明翁兄弟,奉母避地筑城,投迁中乐都窑头新村,又适地方扰乱,再徙古劳都,今属鹤山隔 ? 村开族焉。吾顺宗公积德累仁,开基以来,生齿日繁,文风日懋,迄今七百余年,其间播迁异地,生长异时,世代以弥远而弥高,子孙以愈久而愈盛,支分诸村而愈广。其由隔 ? 分居者,星罗棋布,派异源同,使非有尊祖敬宗者,修明其谱,以传之无穷,奚足令后人分昭穆、明尊卑、辨长幼也。历溯前之为谱者,元朝子安翁辑录而传世,明朝越塘石镜翁继而修之。

国朝康熙间( 1662 年至 1722 年),隔 ? 际斯翁以谱为志,采辑二十载;康熙丙戌( 1706 年),杰州朝宣翁、乐三翁备辑而润色之,自始世至十七世以上,宗支得以不没,皆诸公之力也。康熙以来,无踵事者。启芳乃见谱牒残缺,族人讹传:有谓始祖生三子,有谓二世祖生五子,种种谬说,考核无凭。光绪丙子,启芳乃毅欲纂修,而志焉未逮。迄光绪己亥,贸迁越南,适归故里,忽念我族全谱未修,宗支恐愈久而缺,忧心耿耿,寝寐不安,遂爰阖族博考采访,得本族诸村各小谱数十卷,乃有所依据焉。启芳是以不揣固陋,校雠旧谱,而辑吾

族之未登于谱者,附焉其间,详略舛错,而不知者。余惟竭厥心力,以磨对勘正之外,此小谱所未录者,或考墓碑或启本主,广罗就绪。房弟颂清、族侄湖光编辑校正;次男卓华、三男卓有查对缮写,发刊成书,付诸梓人,以垂不朽。此固前人倡修,以开其盛,尤冀后昆,踵修以广其传。嗣后诸村值事,设立族谱部,概凡各家男、妇生终时日,婚配茔葬,详交值事,按房登记,随报随录,或十年一小修,或二十年一大修,自可照录成书,毋贻阙憾。即使宗支百派,保世滋大,亦昭示于无穷。斯奕世孙谋,共济凤毛之美,克绳祖武,大开麟趾之祥!用志简端,昭兹来许,是为序。

                                                                           时 光绪三十二年丙午 ( 1906 年 ) 仲春吉日

                                                                         例授徵仕郎,中书科中书,二十一世孙启芳顿首拜撰

    "又 序"

我始祖之来粤也,原在南雄珠玑巷卜筑而居。自宋建炎年间( 1127 年至 1130 年),金人 ? 祸,兵贼交扰于斯,顺宗公乃迁居于古岗州之社地焉。传至四世,后该地筑城,德显、德明翁,奉母迁避,又在中乐都窑头新村而家焉。旋又遭匪扰不堪,直抵鹤山古劳都隔 ? 村,聚族而居,生齿日繁。厥后星罗棋布:那凹、越塘、杰洲、玉岗、新村、 ? 边,皆同都而同邑也。若新会,则水牡湾、沙头嘴、棠下墟、小湖苹岗;若南海,则省城、佛山;若顺德,则甘竹;香山,则小榄;若广西,则西龙州实为宗属,确有据可凭。在前本乡各谱,诸村小谱详之悉矣。房兄启芳,欲合而志之,会众集议,询谋佥同,因先捐数百金,为之领袖,采辑各帙,数阅春秋,乃抵于成。躬亲到禅,请缀数言,付之梨梓。清览其谱稿,搜罗尽一己之劳,根据皆前人之旧,敬宗睦族,清于启芳兄,实有嘉赖焉,是为序。

                                                                           时 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 ( 1906 年 ) 仲春吉日

                                                                     钦加五品衔,甲午科顺天举人,二十一世孙颂清顿首拜撰并书

    "再 序"

家之有谱也,犹国之有史也。史所以志仁政、讥谗言、褒忠良、贬奸佞;谱所以纪氏名、昭世次、序昭穆、别尊卑,其事甚重,其典甚隆。故古来士大夫专心于谱者,良有以也。吾先世之为谱者,犹谓之远而不足徵。溯自始祖顺宗公,宋建炎年,骇金难,由珠玑南迁古岗州之韩陆桥。后因避地,四世祖移徙隔 ? ,自宋迄今,七百余祀,历二十余传,绵绵延延,支蕃派衍,不有全谱,曷以考世系而明宗族乎?考前之为谱也,惟长房自始世至十七世,而二房、三房载至九世。故九世以后,缺点犹多。光绪丙子,家君与服兄华邦,目击谱帙残缺,而族人讹传纷纷,未辨清白,是以有志倡修全谱,未能如愿。迨光绪己亥,爰集宗人,议纂修族谱,并修筑列祖茔墓,众皆悦之,靡不称善。于是家君乃当其任,坚持耐力,务底于成。遂设谱局于德明祖祠,有于诵习之余,偕家兄灼华,谨侍家君左右,供笔墨役。经始于己亥(指光绪己亥年,即 1899 年)之夏,镌竣于丙午(指光绪丙午年,即 1906 年)之秋。编摩况瘁,八历寒暑,凡二十卷之书乃成。然家君三十年留心于谱,今日始慰。至于修筑历代祖考妣茔墓,安置桌石,并泐氏名于碣,俾免颓亡。幸家君精力稍健,亲督修造,不惮劬劳,且努力勉捐数百金,以襄成大局,亦玉成其美耳。夫事莫为之前,虽美弗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家君之谆谆是谱者,固赖各房协修,誊来小谱,以彰美举,尤冀后昆,踵修相承弗替,绳绳继继,亢宗祧,光家乘,此又家君所厚望于宗人之意,为甚深也夫!

                                                                                      时 光绪丙午 ( 1906 年 ) 孟秋吉旦

                                                                                            二十二世孙国学生卓有顿首谨序

历代世纪

(兹附录世纪便悉历代太祖生终相接无差)

始世祖 顺宗公,由建炎年间( 1127 年至 1130 年)来自南雄,迁至新会城社仓地,妣钟氏,继妣黎氏,自建炎至四十五年,继妣黎氏,生二世祖龟龄。

二世祖 龟龄公,生宋淳熙元年甲午( 1174 年)四月十三日子时,终宋宝祐二年甲寅( 1254 年)七月十四日申时,寿八十一岁。妣杨氏,生宋淳熙二年乙未( 1175 年)二月十一日申时,终宋淳祐十二年壬子( 1252 年)六月十九日戌时,寿七十八岁。公四十八岁生子士龙。

三世祖 士龙公,生宋嘉定十四年辛巳( 1221 年)五月初五日午时,终宋宝祐五年丁巳( 1257 年)七月初七日寅时,寿三十七岁。妣林氏,生嘉定十四年辛巳三月初七日丑时,终元大德六年壬寅十月十二日卯时,寿八十二岁。公三十二岁生次子德明。

四世祖 德明公,生宋淳祐十二年壬子( 1252 年)十月二十二日酉时,终元大德十一年丁未( 1307 年)十二月初六日未时,寿五十六岁。妣林氏,生宋宝祐元年癸丑( 1253 年)九月十二日丑时,终元皇庆元年壬子( 1312 年)十月三十日巳时,寿六十岁。公三十二岁生次子唐积。

五世祖 唐积公,生元世祖二十年癸未(应为元至元二十年,即 1283 年)六月初四日寅时,终元至正十三年癸巳( 1353 年)九月二十九日未时,寿七十一岁。妣冯氏,生元世祖二十一年甲申( 1284 年)二月初二日寅时,终元至元二年丙子( 1336 年)九月二十九日辰时,寿五十三岁。公四十一岁生第四子文秀。

六世祖 文秀公,生元英宗三年癸亥( 1323 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卯时,终明洪武十三年庚申( 1380 年)五月十七日午时,寿五十八岁( 自六世以后历代祖妣生终年月,家谱俱志详明,故不再录 )。妣杜阮村黄氏。公三十四岁生子观宁。

七世祖 观宁公,生元至正十六年( 1356 年)九月二十三日卯时,终明永乐十七年己亥( 1419 年)二月二十七日,寿六十四岁。妣冯氏。公四十四岁生第四子伯节。

八世祖 伯节公,生明建文元年己卯( 1399 年)十一月十一日子时,终明成化二十三年丁未( 1487 年)二月二十六日申时,寿八十九岁。妣周、温氏。公四十七岁生第五子雪窗。

九世祖 雪窗公,生明正统十年乙丑( 1445 年)二月初六日卯时,终明?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妣黄、温氏。公二十四岁生长子子仁。

十世祖 子仁公,生明成化四年戊子( 1468 年)七月初六日子时,终?年六月初二日。妣罗、李氏。公二十九岁生长子朝彦。

十一世祖 朝彦公,生明弘治九年丙辰( 1496 年)七月二十日子时,终万历五年丁丑( 1577 年)正月初六日未时,寿八十二岁。妣区、梁氏。公四十六岁生第四子君勇。

十二世祖 君勇公,生明嘉靖二十年辛丑( 1514 年)八月十八日丑时,终明万历十年壬午( 1582 年)七月初七日辰时,寿四十二岁。妣廖氏。公二十七岁生次子明广。

十三世祖 明广公,生明隆庆元年丁卯( 1567 年)正月二十二日子时,终崇祯六年癸酉( 1633 年)三月十七日巳时,寿六十七岁。妣黄氏。公三十六岁生次子象廷。



(续)..................
资料来源于<<岭南陆氏族谱>>www.lushi.hk
 楼主| 发表于 2008-4-3 18:5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四世祖 象廷公,生明万历三十年壬寅( 1602 年)二月二十日寅时,终清康熙十八年己未( 1679 年)十月初五日丑时,寿七十八岁。妣易氏。公三十一岁生长子德荣。

十五世祖 德荣公,生明崇祯五年壬申( 1632 年)九月十七日卯时,终清康熙十六年丁巳( 1677 年)六月十七日申时,寿四十六岁。妣胡氏。公三十六岁生长子渭客。

十六世祖 渭客公,生清康熙六年丁未( 1667 年)七月十二日戌时,终雍正八年庚戌( 1730 年)十一月十七日戌时,寿六十四岁。妣任、宋、冯氏。公三十五岁生长子圣传。

十七世祖 圣传公,生康熙四十年辛巳( 1701 年)十一月十一日子时,终乾隆二十四年己卯( 1759 年)四月初八日巳时,寿五十九岁。妣宋、胡氏。公三十岁生次子日蕃。

十八世祖 日蕃公,生雍正八年庚戌 ( 1730 年) 八月十二日卯时,终乾隆五十九年甲寅 ( 1794 年) 九月初九日丑时,寿六十五岁。妣招、任、林氏。公六十二岁生第六子高掞(林出)。

十九世祖 高掞公,生乾隆五十六年辛亥( 1791 年)九月初八日巳时,终同治五年丙寅( 1866 年)十月二十九日巳时,寿七十六岁。妣冯、张氏。公三十六岁生第六子纲修。

二十世祖 纲修公,生道光六年丙戌( 1826 年)十一月初六日卯时,终光绪五年己卯( 1879 年)十一月二十日丑时,寿五十四岁。妣冯氏。公三十二岁生次子宇芳。

二十一世祖 宇芳,生咸丰七年丁巳( 1857 年)十二月初二日。配冯氏。公二十四岁生长子乃翔。

二十二世祖 乃翔,生光绪六年庚辰( 1880 年),光绪二十三年( 1897 年)县案元。

关于顺宗祖“三代单传”的更正

据隔朗 ? 《陆氏族谱》记载:顺宗祖父、子、孙“三代单传”云云,但事实并非如此。顺宗祖自南雄珠玑巷南下,初居新会城(岡州),后迁窑头新村。淑配钟氏、黎氏,生有三子一女:长子曰龟龄,次子曰蛇龄,三子曰鹤龄(此事各村各户家谱都有记载)。龟龄淑配杨氏、李氏,生四子:长曰士龙,乃正室夫人杨氏所生,享年 37 岁。士龙妣林氏夫人携二子德显、德明迁居鹤山之隔 ? 村,后开枝去同邑之杰洲、那要、玉岗、朗边,新会之沙头咀、牡丹村,阳春之棠棣村等地。三子德信随其妻往新会天河之平岗村居住。龟龄次子曰应宗,三子曰应成,四子曰应和,均为李氏所生。应宗下落不明。应成定居赤岭头,后开枝去汉坑、大岗尾。应和迁居会城近郊之奇榜村,后开枝去元岭村。蛇龄不知下落,传说寄踪于南海、三水一带。鹤龄生一子曰士麟,迁居于新会崖门之仙洞村(顺宗妣黎氏葬于仙洞村之西坑尾)。士麟生二子曰德贤、德荣。德贤居仙洞,后分枝去南昌村。德荣迁往鹤山之那水村居住。以上各情,均是鹤山、新会联谊会议三房族人代表提供,事实清楚,有凭有据。慎终追远,木本水源,后代子孙,当知来龙去脉,一目了然,殊不致误导也。前人之立谱,因历史条件所限,加之交通不便,信息不通,调查不彻底,以及种种之内外历史因由,以讹传讹,致为今日之误。现实事求是还历史一个真实,旨在紧密联结我族各房(村)宗亲,以团结为重,特此更正,以正视听。如有错漏及不周之处,希各宗亲批评指正。

鹤山、新会陆氏联谊会

2003 年 5 月 15 日

附:

资料来源于<<岭南陆氏族谱>>www.lushi.hk
发表于 2008-4-20 03:3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的帖子

请教陆叔, 德贤公, 有无生卒年月? 有无字,号? 后人是谁?
发表于 2008-4-20 05:41: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的帖子

请注册及登入后设置你的编辑工具栏。

若您来自中国大陆,并能顺利浏览维基百科,请向我们回报您的状况(https地址)。

陆龟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陆龟蒙(?~881年),字鲁望,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自号江湖散人、甫里先生,又号天随子,陆元方七世孙,其父陆宾虞曾任御史之职。进士不第,曾在湖州、苏州从事幕僚。随湖州刺史张博游历,后来回到了故乡苏州甫里(今江苏吴县东南甪直镇),过著隐居耕读的生活,自号天随子;由于甫里地低下,常苦水潦,乃至饥馑,著有《耒耜经》,是一本农学书;喜爱品茗,在顾渚山下辟一茶园,耕读之余,则喜好垂钓。与皮日休为友,时常在一起游山玩水,饮酒吟诗,世称“皮陆”,二人唱和之作编为《松陵集》十卷。另著有《笠泽丛书》四卷,有清雍正重刊元本。

陆龟蒙墓在苏州甪直古镇保圣寺。后人为了纪念他,因为他生前喜欢看斗鸭,开了一方水塘“斗鸭池”,种上荷花,养上几只鸭子,水塘中间有一座清风亭,相传是甫里先生读书的地方。甫里先生墓在清风亭侧,墓碑上刻有“唐贤甫里先生之墓”。在清风亭后有两株参天古银杏,相传为先生手植,已有一千多年了。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9%99%B8%E9%BE%9C%E8%92%99&variant=zh-cn"
4个分类: 苏州人 | 唐朝作家 | 唐朝诗人 | 陆姓查看条目 讨论 编辑本页 历史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大陆简体 台灣正體 马新简体 港澳繁體 个人工具登录/创建账户 导航
首页
分类索引
特色内容
新闻动态
最近更改
随机条目
帮助
帮助
社区
方针与指引
互助客栈
询问处
繁简转换
联系我们
关于维基百科
资助维基百科
搜索
    工具箱
链入页面
链出更改
上传文件
特殊页面
可打印版
永久链接
引用此文
其它语言
English

这页的最后修订在 2008年3月19日 (星期三) 06:11。 本站的全部文本内容在GNU自由文档许可证之条款下提供(详情)。
Wikipedia&reg;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8482;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维基媒体基金会是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登记的501(c)(3)免税、非营利、慈善机构。
隐私政策 关于维基百科 免责声明
发表于 2008-4-20 08:3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会"三房"

请教陆叔, 新会陆氏"三房" 的来历

开越陆大夫祠纪异中记载的: "四房住增城" , 是这样的吗?
发表于 2008-4-21 02:31: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

母子乔迁,六百余年同歌乐土;兄弟联争,寻常科第克继书香:广东省鹤山市雅瑶镇隔朗村陆氏宗祠联。根据隔朗村《陆氏族谱》记载,隔朗陆氏的始祖为陆顺宗。陆顺宗的祖先大约在北宋年间从浙江省平湖县迁至南雄珠玑村居住。是个书香之家。陆顺宗别号和斋,于南宋初建炎年间自珠玑村南迁(稍先于罗贵等领导的那次大迁徙几的)。在古冈州社仓地(今新会城)落脚。在当地置有田产,生活颇称饶足。陆顺宗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生子名龟龄,龟龄字天锡,号灵庵,活到八十一岁。龟龄于宋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生子名士龙,士龙字跃衢,只活到三十七岁。士龙生有三子:长子德显,次子德明,三子德信。陆顺宗翁传到了这第四代,已是颇为显赫了。这古冈州社仓地陆氏成了官宦书香之家。三个儿子或做小官,或考取了功名。长子德显字能昭,号扬庭,官任冈州仓(粮仓)大使,娶郭知县之女为妻。次子德明字能朗,号亮轩,远赴广西习读,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在广西考中了解元。三子德信字能忠,号诚生,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也考中了解元。故有“兄弟双解”之称。联语表述的便是陆氏在这里的开村史。由于这村场选得好,风水俱佳,人丁兴旺,耕地充足,历经几代,子孙繁衍。德显翁的子孙在原开村处聚居,建立了北社。德明翁的孙子沿着山坡向南发展,建立南社。亦有部分子孙迁居别处地方,另开新村。这些氏族派系,后人编有《隔朗陆氏族谱》都有详细记载。此支开村始祖陆德明翁看中了隔朗田庄这个地方,回去和母亲、兄弟商量。母亲和大哥德显都同意从窑头新村迁往隔朗田庄。三弟德信因妻子郭氏是天河堡人,夫妻经过商量,决定迁到天河堡平冈村居住。这平冈村边有一个小湖,人称小湖平冈,以区别于其他多处的平冈村。德信翁生二女,无子。后由德明三子机孙过继为子,在小湖平冈开族。他们在窑头新村置有田产,历代由当地人佃耕,每年农历1月16日,陆氏各地子孙,都必云集窑头新村,聚餐祭祖。由佃户们负责开大锅饭,唯一的菜肴是当地人特制的“禾草焗鱼”。这个活动延续数百年,至1950年方止。德显、德明于元朝元贞年间奉母乔迁在卧牛山的牛尾部位建屋开村,成为隔朗村的开村祖先。
发表于 2008-5-6 23:4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约于 1220年----1920 年

这 700 年间, 岭南陆氏因国内外各种原因, 迁徙频繁, 很多的人和事遗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家谱, 丢失的颇多........

光是"母子乔迁"的事, 就有好几个版本, 年代各有不同......想考证这些, 或许比较难......

万幸的是, 鹤山新会佛山......等岭南先祖依然保有文字记录.

想到要将  700 年的陆氏家史重新整理, 任重道远.......

在次, 再次感谢为家谱工作的各位宗亲及先祖!

原上天之灵, 先祖之灵保佑你们, 安康幸福!
发表于 2008-5-6 23:4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约于 1220年----1920 年

这 700 年间, 岭南陆氏因国内外各种原因, 迁徙频繁, 很多的人和事遗失在历史的长河里........

家谱, 丢失的颇多........

光是"母子乔迁"的事, 就有好几个版本, 年代各有不同......想考证这些, 或许比较难......

万幸的是, 鹤山新会佛山......等岭南先祖依然保有文字记录.

想到要将  700 年的陆氏家史重新整理, 任重道远.......

在次, 再次感谢为家谱工作的各位宗亲及先祖!

原上天之灵, 先祖之灵保佑你们, 安康幸福!
发表于 2008-5-7 05:3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顺宗祖

"淑配钟氏、黎氏,生有三子一女:长子曰龟龄,次子曰蛇龄,三子曰鹤龄(此事各村各户家谱都有记载)。"

古人配多房, 意为多多生养, 传宗接代. 推论的结果就不可能只有"单传"了.

高要隔蓢《陆氏家谱·小引》

    ……吾族河南之郡,其天演支派,昭穆绵绵,承其后者亦安可不从流而溯源也。稽我族始自浙江平湖县,后迁南雄珠玑巷。始祖日顺宗公,妣钟、黎氏安人,生吾祖龟龄、鹤龄、蛇龄。公于成淳八年十二月徙于新会、三水、南海、香山等县。我龟龄公原居隔蓢,后迁居中乐都一图小桥村,娶杨、李氏安人。李氏出小桥,子孙分居桐井、大岗尾、赤岭、买岭等村;杨氏出隔蓢,子孙前谱元乱失,没不可复考矣。
    今因自宋以迨大清奕业相承,岂无木本水源之思,故世代相记。追修此谱一以见先人之事业,一以祀百奕于无穷,庶几见继往开来之意。若夫补阙拾遗,犹仰望于后世之贤子孙者也。……

(摘录高要隔葫《陆氏家族》,誊抄本。此谱由肇庆市端州区志办冼铁生先生提供。)


新会城社仓地陆氏  《开越大夫祠纪异》:“始祖陆顺宗,宋建炎间,由南雄迁居新会城社仓地。”
新会中乐陆氏  《开越大夫祠纪异》:“始祖陆龟龄(1272年)始居古冈州,后居隔蓢乡,至龟龄,乃迁新会县中乐乡。”
冈州陆氏  《开越大夫祠纪异》:“始祖滨,字公涯,号镇南,宋度宗咸淳元年十月(1265年)甲子朔,兄弟十一人,随父由南雄珠玑里迁居新会冈州。”   


宋   宋度宗咸淳元年 (1265 )陆 镇南公 及 11 人,  人数颇多啊!

宋度宗咸淳十年  (1274) , 秀夫公三十七岁。
七月,宋度宗皇帝驾崩,立嘉国公赵显为帝,即是恭宗。
封兄昰为吉王,弟昺为信王。

八月,元丞相伯颜统兵大举入寇。
是年,公随李庭芝赴京朝圣,在李的建议下,留京任职,掌管文思院。元军包围扬州后,奏请皇上批准,重返扬州,任他为李部参议官,兼淮南东路的典刑狱公事。

1279年 , 宋帝昺祥兴二年,秀夫公四十二岁。
正月十二日至二月初六日,崖山大海战。元军张弘范、李恒率水陆两路人马,从南北两面夹攻宋军舰只,血战二十四天(整个战役一月有余),元军取胜,宋军覆没。在战斗到最后一刻,陆秀夫见大势已去,在元军已经围攻帝舟之际,仗剑驱妻子入海后,自己入帝舱,泣拜帝前道:“国事至此,陛下当为国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说罢,抱起幼帝,撕匹练把小皇帝束在自己身上,腰系黄金玺印,负帝跳入大海。至此,大宋三百二十年江山,画上一个句号。
过了七天,尸浮海上,渔人将公遗体背回,安葬在崖山以北的青径口(清门, 今新会, 台山, 开平的二称村)

注意: 16名陆姓将士与秀夫公同存亡!

一个善术数, 医道的军师留新会 (人称"杭公"), 如今坑公庙依然在!  有禾雀花传说为证!

[ 本帖最后由 陆海燕 于 2008-5-13 04:28 编辑 ]
发表于 2008-5-7 05:44: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关辈分

我们这一代, 辈分用名, 有些不同了,同宗堂兄的, 有的是第二个字同, 有的第三个字同, 有的没有相同的!

很难按名来找了!

至少 600 年" 断层" , 没有统一要求!

从另一方面来讲, 这也许会让后人更加深刻领会"天下陆氏一家"的含义!

[ 本帖最后由 陆海燕 于 2008-5-7 05:49 编辑 ]
发表于 2008-5-7 05:5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文

母子乔迁,六百余年同歌乐土;
兄弟联争,寻常科第克继书香。
                  ——佚名撰广东省鹤山市雅瑶镇隔朗村陆氏宗祠联




     根据隔朗村《陆氏族谱》记载,隔朗陆姓的始祖为陆顺宗。

     陆顺宗的祖先大约在北宋年间从浙江省平湖县迁至南雄珠玑村居住。是个书香之家。陆顺宗别号

和斋,于南宋初建炎年间自珠玑村南迁(稍先于罗贵等领导的那次大迁徙几的)。

     在古冈州社仓地(今新会城)落脚。在当地置有田产,生活颇称饶足。

    顺宗翁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生子名龟龄,龟龄字天锡,号灵庵,活到81岁。龟龄于嘉定十

四年(1221年)生子名士龙。士龙字跃衢。只活到三十七岁。士龙生有三子:长子德显,次子德明,

三子德信。

     陆顺宗翁传到了这第四代,已是颇为显赫了。这古冈州社仓地陆姓成了官宦书香之家。

     三个儿子或做小官,或考取了功名。

    长子德显字能昭,号扬庭,官任冈州仓(粮仓)大使,娶郭知县之女为妻。

    次子德明字能朗,号亮轩,远赴广西习读,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在广西考中了解元。

    三子德信字能忠,号诚生,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也考中了解元。

    故有“兄弟双解”之称。

    联语表述的便是陆氏在这里的开村史。

    由于这村场选得好,风水俱佳,人丁兴旺,耕地充足,历经几代,子孙繁衍。

    德显翁的子孙在原开村处聚居,建立了北社。

    德明翁的孙子沿着山坡向南发展,建立南社。

    亦有部分子孙迁居别处地方,另开新村。这些氏族派系,后人编有《隔朗陆氏族谱》都有详细记

载。此支开村始祖陆德明翁看中了隔朗田庄这个地方,回去和母亲、兄弟商量。母亲和大哥德显都同

意从窑头新村迁往隔朗田庄。三弟德信因妻子郭氏是天河堡人,夫妻经过商量,决定迁到天河堡平冈

村居住。这平冈村边有一个小湖,人称小湖平冈,以区别于其他多处的平冈村。

     德信翁生二女,无子。后由德明三子机孙过继为子,在小湖平冈开族。他们在窑头新村置有田

产,历代由当地人佃耕。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陆氏各地子孙,都必云集窑头新村,聚餐祭祖。由佃户们负责开大锅饭,

唯一的菜肴是当地人特制的“禾草焗鱼”。

    这个活动延续数百年,至1950年方止。德显、德明于元朝元贞年间奉母乔迁在卧牛山的牛尾部位

建屋开村,成为隔朗村的开村祖先。
发表于 2008-5-9 06:30:42 | 显示全部楼层

陆风文章

隔朗陆氏开村史话

发表时间:2004-11-6 17:03:50 作者:陆风



    我的家乡隔朗村(原朗字加草头),古属冈州,后来隶属新会县。鹤山建县治后,属肇庆府鹤山县古劳都二图陈仙甲。民国后属鹤山县第一区昆东乡。公社化时属高鹤县雅瑶公社。现属鹤山市雅瑶镇。是南雄珠玑巷南迁的移民经历中代,两度迁移才到此建村的。
    根据隔朗村陆氏族谱记载,隔朗陆姓的始祖为陆顺宗。陆顺宗的祖先大约在北宋年间从浙江省平湖县迁至南雄珠玑村居住。是个书香之家。陆顺宗别号和斋,于南宋初建炎年间自珠玑村南迁(稍先于罗贵等领导的那次大迁徙几的)。在古冈州社仓地(今新会城)落脚。在当地置有田产,生活颇称饶足。顺宗翁于南宋淳熙元年(1174)生子名龟龄,龟龄字天锡,号灵庵,活到81岁。龟龄于嘉定十四年(公元1221年)生子名士龙。士龙字跃衢。只活到三十七岁。士龙生有三子:长子德显,次子德明,三子德信。
    陆顺宗翁传到了这第四代,已是颇为显赫了。这古冈州社仓地陆姓成了官宦书香之家。三个儿子或做小官,或考取了功名。长子德显字能昭,号扬庭,官任冈州仓(粮仓)大使,娶郭知县之女为妻。次子德明字能朗,号亮轩,远赴广西习读,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在广西考中了解元。三子德信字能忠,号诚生,南宋德佑二年(公元1276年)也考中了解元。故有“兄弟双解”之称。
    这时,蒙古人忽必烈已攻陷南宋都城杭州,建立起元朝。宋帝赵昺被元兵追到冈州,宋朝的残兵在崖门与元兵作最后一战,全军覆灭,死伤无数。宋朝皇帝无路可逃,承相陆秀夫背负皇帝连同玉玺跳海自尽。宋亡。时为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家乡有民间传说“崖门失玺”说的便是这一段历史。
    宋朝复亡之后,德明、德信兄弟不愿当元朝的官,双双归隐冈州社仓地老家侍奉老母。而德显也时运不济,在任冈州粮仓官时,有一次运粮去海南,遭遇台风,粮船翻沉,粮谷全失。只得将自己名下购置在龙塘、沙冈、河村、谭雅、大田、幕村等处的所有田产全部变卖抵偿。这些田产,当时租值白银一千余两。德显家道从此中落。
    德显、德明、德信三兄弟和母亲林氏在冈州社仓地居住到元朝元贞元年,因冈州建筑州城,于是全家在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八月十二日从社仓地迁到几十里处的窑头新村鲫鱼冲山后居住。这时距顺宗翁从珠玑巷南迁,已一百六十年了。
    他们在窑头新村住了不久,又因那里常有海盗侵扰,不得安居。于是又决定搬迁。时德显五十岁,德明四十三岁,德信四十一岁。这一回要搬到哪里去呢?德明想起自己在隔朗置有田庄,那里离江河较远,地方较为偏僻,或者可以安居。于是便决定前往探视。他带了几个人从窑头新村西行十多里,到了隔朗田庄,举目四望,原来这田庄是在一个湖边。湖已经淤浅,露出滩涂,但见庄前波光粼粼,白鹤飞舞,不禁喜上心头。正在沉思之间,跟随同来的风水先生,随即打开罗盘,窥测了好一会,指点着说:“这里风水极好!”德明举头望去,只见田庄背靠一山,形似卧牛,草木葱茏,前临湖水,后枕高山,左右丘陵起伏,流水潺潺,山光水色,风景优美。再看各丘陵之间,山坡平缓,易垦易耕,同行各人都说是好地方。他领着各人走到那卧牛山下,令人试掘水井,掘到七八尺深,清泉涌出。各人饮过都说甘冽清甜。德明说一句:“好风水!”当下主意已定。
    自古至今,大凡卜地定居,必定考究风水。所谓“风”即环境也。所卜居的地方必须是环境开朗,空气流通,冬暖夏凉,便于耕作,还要求风景幽美。阳光充足空气流通,能保证居者身体健康;耕地充足,耕作方便,日后才有发展的余地;风景优美,后代子孙定多聪明俊俏。所谓“水”即水源是否充沛,是否适合饮用,是否有利健康。有些地方地下水质好,即现在所说含有多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能够防病治病,使生育率高,居民长寿,这便子孙昌盛;如果没有眼光,缺乏知识,不慎选到穷山恶水,地理位置不佳,光照不良,气流不畅,甚至水质含有对人体有害的微量元素,那么便会出现村人多生怪病,生育率低,平均寿命不长,子孙不繁衍,甚至绝族的惨状。古人缺乏科学知识,或知是风水不好,但归结为命运或鬼神。警觉的马上迁走,另寻吉地。执迷的求神拜佛或听信胡言,寄希望于那些相生相克的迷信活动,结果就只有悲剧收场了。这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风水原本是一门科学,但流传至今,却被一些人神化起来,披上神秘的色彩,变成了唯心的迷信活动了。
    德明翁看中了隔朗田庄这个地方,回去和母亲、兄弟商量。母亲和大哥德显都同意从窑头新村迁往隔朗田庄。三弟德信因妻子郭氏是天河堡人,夫妻经过商量,决定迁到天河堡平冈村居住。这平冈村边有一个小湖,人称小湖平冈,以区别于其他多处的平冈村。德信翁生二女,无子。后由德明三子机孙过继为子,在小湖平冈开族。他们在窑头新村置有田产,历代由当地人佃耕,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陆氏各地子孙,都必云集窑头新村,聚攴祭祖。由佃户们负责开大锅饭,唯一的菜肴是当地人特制的“禾草焗鱼”。这个活动延续数百年,至1950年方止。德显、德明于元朝元贞年间奉母乔迁在卧牛山的牛尾部位建屋开村,成为隔朗村的开村祖先。我在小时曾见德明四世祖祠中有对联:
                  母子乔迁,六百余年同歌乐土
                  兄弟联争,寻常科第克继书香
    表述的便是这一段开村史。由于这村场选得好,风水俱佳,人丁兴旺,耕地充足,历经几代,子孙繁衍。德显翁的子孙在原开村处聚居,建立了北社。德明翁的孙子沿着山坡向南发展,建立南社。亦有部分子孙迁居别处地方,另开新村。这些氏族派系,后人编有《隔朗陆氏族谱》都有详细记载。
    如今只说隔朗田庄渐成小村,沧海桑田,村前的湖泊日渐淤浅,最后完全干涸,变成大量可耕之地。这小村历经元、明两朝,村人艰苦创业,开山砍树造田,引水修圳灌溉,修筑道路,美化村场。同时培育子孙学文习武。从四世传至七世,出现了一位陆吉,字子安。元朝时童年得第,仕第连升,拜谏议大夫,加封御前锦衣侍卫,赐蟒袍玉带,在京城任职二十余年,官至二品。后来大概是因为替元朝当官,村人或有非议,于是全家迁居越塘望楼坊。其族系不详。
    此后历代都有读书人,或考举,或捐职。而更多的人却选择了流亡到外洋去打工。有些人坐上木船,在大洋漂流数月,到达北美洲去替洋人开铁路、洗番衣;有些人越过惊涛骇浪的七洋洲,到达东南亚诸群岛去替人割橡胶,掘锡矿。其中苦难真是说不完,写不尽。我小时听过一首描写南洋矿工生活的顺口溜:
              想起我华工,
              日日去掘锡,
              日头猛得好凄凉,
              几乎晒焦我背脊。
              矿山计起来,
              重企过照壁,
              有的辛苦力难捱,
              猪栏报数又一只。
              死左无棺材,
              就地掩埋卷烂席。
              惨过做马牛,
              最怕遇着伤风兼头刺,
              一时抖下手,
              老番就兜脚踢。
              叫天亦唔闻,
              遁地亦难趯,
              做满三千六百五十日工,
              捞来捞去得对冲凉屐。
    经历了几代人的血汗交并,有些人艰苦节俭,侥幸捱得出头,积累了资金,在海外或经商,或开锡矿,或种橡胶胶,成了小富。他们一代接一代把在乡间的子弟带往海外谋发展,隔朗村因此便成了侨乡。
    到了清代中叶,有人发起修了族谱,但族谱主要是记载族中男丁的姓名和氏族相传的各个派系。至于村里面的历史情况,特别是几百年来村人的生产生活情况,却记载得非常简略。后人只能凭其中的有限篇章,和父老口口相传的零碎资料知道一些。而村场里巷的牌扁碑刻,房屋建筑的形式、风格和檐前屋里的壁画,便成为后人了解这村庄发展和变迁的重要历史资料了。
    我自懂事的时候开始,便喜欢在村内穿里过巷玩耍,碰到古屋门楼,喜欢仰头去看壁画题字,寻觅历史的遗迹。尤其喜欢听老人们讲述有关本村的人物和故事。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我的家乡已过了鼎盛时期,开始破落。但从村场的建设规模,还可以推想出它的发展过程和鼎盛时期的风貌:
    一条一公里长的光滑的花岗石板大路横贯全村。村的两头各有青砖门楼把守,门楼之上分别嵌镶有“镇南”、“拱北”的石刻,是祖辈文人的书法作品。拱北门楼以南的一段村落,约占全村三分之一的地方,有一批古老的坭屋。这大概是开村初期的建筑物。坭屋被众多的青砖石脚房屋所包围,分为蟠龙里、人和里、中和里、兰堂里等里巷,有宽大而古朴的门楼。这里居住的是本村远赴美洲开拓的先行者的后代。
    在这一段村落以南,以一个上书“南北通衢”的门楼为分界,占全村中心位置的一大片青砖瓦房,划分为中兴里、中心里、仁庆里等几条村巷。为旅居石叻、安南华侨的安家之所。纪念和祭祀开村的四世祖德明陆公祠也就建在这个地带。这座四世祖祠建于明代,墙壁的结构有一个特色,是用坭砖砌好之后,再用火砖内外嵌镶。这种建筑叫作“金包皮”。是坭屋建筑过渡到砖屋建筑时期的产物。祠堂门前的一个地面呈浅黄色的晒谷地塘,也有特色。地面光滑无比,其坚硬程度也远胜于水坭地面。据说是用黄土、石灰、糯米饭按比例混合铺筑,用削尖的竹竿逐点舂插坚实,再用厚木制造的坭拍反复锻打出来的。这个小小广场,经历四、五百年完好如初。其造价之高,用工之精,亦可推想出当时村人的财力、物力、人力已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在这一段村场里有“大夫第”、“儒林第”、“将军第”等门巷。池塘、古树环列村前,林木、围墙拱卫村后。一个面积二十平方的青砖瓦顶门楼座落于南端,石刻“溪山门”三个大字,俨然一个镇守村南的微型雄关了。
    这个“溪山门”告诉我们,当时这里是村的尽头,这门之外便是小溪和青山。这名字富含诗意,亦可见当时村人的文化水平。这一段村落的风貌,代表了村子的全盛时期。从祠堂里的牌扁和建筑上的壁画以及族谱中的记载得知,在明朝中叶(十六世纪初)开始,这个侨乡便开始富裕起来。培养了一批读书人,有些中了科举,有些用钱捐了官衔。村族达到有钱兼有面子,于是着意营造居室,建设村场,讲求文化修养。从此一批批从学塾培养出来的知识份子,他们走出封闭的农村,眼界开阔。回到家乡之后便着手美化家乡:开辟荒山造林,挖渠引泉兴修水利;以风水为名,构筑环村绿化带;以防盗为目的,在村边挖连环池塘。使绿荫波光掩映于村前;兴建文阁、神庙、社坛,有暮鼓晨钟常缭绕岗畔。族内的归侨和读书人时发雅兴,邀集社会名流雅集吟咏。居然在一个小小村庄,吟出了“朗溪八景”。这八个景点是:
           离明远眺  圣烈晨钟  溪山玩月  兰堂课读
           帽岗烟雨  水岭飞泉  曲圳垂钓  莲塘晚步
    到了清代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吟咏本村八景的诗词已达一千余首。儒生陆经,号朝掞经过筛选,将比较好的编成一集,题名《朗溪八咏》以木版印刷出版。并附《朗溪八咏诗序》两篇。可惜诗集今已不存,只留诗序及部分诗篇载于族谱。现录每景一首于下:
离明远眺      陆建仁
离明高阁倚长空   几度登临兴不穷
带水曲环青野外   屏山遥插碧霄中
千竿竹影筛晴日   百尺松涛弄晚风
应信地灵能毓秀   南州人物识英雄
圣烈晨钟     宋体乾
一度闻来一度惊   更阑古庙击钟声
似  响籁开天昧   宛载婆心觉众生
铿韵远催残月落    洪音还续晓鸡鸣
几回敲醒尘寰梦    平旦观心万虑清

溪山玩月     宋体乾
天悬宝镜印陂塘    一片空明上下光
扫石坐来情自逸      栏吟去兴偏长
澄辉远照双眸迥    素影轻摇两袖凉
夜静露冷珠错落    清风还为度荷香

兰堂课读     宋体乾
一堂传习足多闻    四益功深大雅群
今古功名非幸获    贤愚事业本精勤
三春桃李栽培盛     四座芝兰气味薰
家学渊源犹未远     文章声价胜机云

帽岗烟雨     陆朝掞
放眼微茫失远峰    帽岗烟雨锁重重
几同楚峡留云影    谁向南山隐雾踪
幕历半空青障合    迷离千仞翠岩封
谁人拾得王维笔    谱出阳春墨正浓

水岭飞泉     陆礼舆
断崖飞瀑泻千寻    雨过凉生又夕阴
暗激怒涛翻远壁    乱漂残叶出疏林
风过松底声相应    云锁山凹影共沉
有客探源登绝壑    谱将幽韵入瑶琴

曲圳垂钓     黄海门
扫却尘氛事不关    曲圳垂钓对云山
本非弹铗长歌咏    但爱临渊自往还
夹岸芦花容鹭宿    一竿烟雨傍鸥闲
羊裘未许高千古    近有桃源在碧湾

莲塘晚步     冯  枢
青钱买夏笑何求    林挂斜阳趁晚游
一路香风吹袖爽    四围清气惬情幽
闲看翡翠穿花绕    笑对鸳鸯戏浪浮
有兴狂吟归便得    娟娟明月照梢头
    从这些诗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想象出这一小小侨乡当时的风貌。
    又过了五十多年,大约是在道光十九年前后(公元1839年左右),溪山门内外又起变化。出现一群更有气派的青砖大屋。每间大屋全有一尺多高的花岗石基座。建筑材料砖瓦木石质量特优,这一段的村道和里巷,花岗石路特别平整宽广。还有双排花岗石的道路一直铺出了村外,伸向远处。
    领导这一群大屋的,是一间气势不凡的大祠堂。祠堂前面的广场,一律用面积相等的长条花岗石精心铺砌。一人多高的青砖围墙围绕广场,只能从两边侧门进入。进入广场,登上三级石阶,两条缕花石柱托着精美的柚木斗拱。祠堂门面宽广,嵌镶着六七尺高的水磨细纹花岗石壁。石壁砌工精巧,夹缝幼直如丝,用手触摸感觉不出有夹缝的存在。光滑照人的石壁上面,才是经过精心磨制的青砖墙。一对一丈多高,三四寸厚的格木大门,用两尺高的花岗石门礅承托。大门上装饰着一对斗大的紫铜狮子含环。进入祠堂大门,迎面一度两丈高的柚木仪门矗立。从左右两边转出仪门,步下两级石阶,是一个正方形的花岗石天井,左右回廊偏厢,两边各有两条石柱斗拱承托着回廊的瓦面,布局显得严谨肃穆。穿过天井踏上五级台阶,这便是大祠堂的正堂。正党中央摆设一副乌亮的酸枝围屏,一对雕刻精美的狮子分立两边。十张屏风粉红色的丝绢上,金字绣出《朱伯庐先生治家格言》。正堂上方,宽厚的大红扁额高悬,上书“慎思堂”三个足有两尺见方的大字,署名“香山鲍俊书”。据说,写这三个字的润笔金是白银三千两。屏风后面是高大的格香案,摆放着一副五件闪闪发光的,深蓝色的巨型陶瓷祭器。香案后面的神龛中,层层排列着始祖顺宗公第十几代孙,属于这个祠堂族系的列祖列宗的牌位。
    这间大祠堂的大门之上有一块刻着“植亭陆公祠”五个大字的木扁。祠堂是植亭公的后代为纪念他而兴建的。据说,这一位植亭公,原在家乡务农。有一年,他种植了几亩田生姜,但到了收成的季节,姜价大贱。他舍不得贱卖,留在田里不收挖,让它明年再长。因为生姜这种根块植物,如不挖取,根块不会腐烂,明年再长,根块也增加。生姜一连三年价贱,他就三年不挖。到了第四年,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种生姜了,而市场需求增加,姜价大涨。那时植亭公待价而沽,大大赚了一笔。他的子孙过埠谋生,后来经商赚了钱,成了大富。为了光宗耀祖,于是花白银数万两兴建植亭祖祠。又在溪山门内外,盖了一批石脚青砖高房,扩大了半截村庄。兴建植亭祖祠的当事人别出心栽,把古老的祠堂和别墅的建筑形式揉合在一起,正门和大堂这一部份是传统的宗祠形式,而正堂后面则是别墅式的设计。这处庭院深深,庭前种植奇花异草。宽敞明亮的两层楼房重檐叠瓦。楼下有石脚阶砖长廊,楼上是雕檐彩栋;两人合抱的坚木园柱光可照人,翡翠的石湾陶瓷栏杆长驻春色。紧靠庭院右边是一座俯视四乡的五屋高楼;左边长廊尽处小门通向小院。小院内迎面一株醉酒芙蓉。小院南面是一个六七十平方米的大厨房,一边并排三只米半直径的大铁锅,一边便是排列案板和小炉灶了。厨房的对面,隔着院子再上五级石阶是个与厨房等大面积的饭堂,仅从这厨房和饭堂的规模,可以想象这一家庭当时的盛况。醉酒芙蓉的后面有一个圆门,出了圆门便是后花园。花园依山而筑,广阔的后花园里竹木扶疏,果树掩映,还有假山鱼池,四是花草。这样的祖祠,可算别具一格。在全县来说也是绝无仅有的。
    植亭祖祠在一九二一年辟作隔朗小学校的校址。正堂用作礼堂,两廊、后楼下层和饭堂用作课室,二楼用作图书馆、童子军室和教师宿舍。后花园辟作校园。在笔者上学时仍有古貌遗风,那株长着巴掌般的大叶,开碗口大粉红色花朵的醉酒芙蓉树,使我在小时候便能理解“芙蓉如面柳如眉”的唐人诗句。校园里两株两人合抱的古梅,到了冬天,梅花盛开,校园里一片耀眼银光,浓香扑鼻令人欲醉。众多的蜜蜂,围绕群花乱转,鸣声振耳。暮春三月,青青梅子挂满枝头,不久梅子转黄,每经树下令人垂涎欲滴。到了夏天,浓荫复盖了校园一角,坐在树下的石凳乘凉,阵阵蝉声催人欲睡。这两株古梅解放后犹存,却被毁于最不尊重历史的那个年代。那座巍峨的五层楼,却早在距今一百多年前毁于大火,夷为平地,小学成立之后成为操场。只留下花岗石基座、石阶和门前灰沙地塘。仅凭上述的这些遗迹,也可令人想像这座植亭陆公祠当年的豪华气派。
    隔朗村人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到海外谋生,并无文字记载,准确年代无从考证。但从村场的建设和村民的活动等各方面推算,最迟于明代中叶便已开始。一经有人领先,且先行者证明过埠做工比在乡耕田略胜,便带动起一连串的后继者。村人过埠谋生,都有浓烈的落叶归根思想,出外奋斗几年,有了一点积蓄,便回乡结婚;到了年老便回乡安享晚年。就算是劳碌半生仍然无所获的,不少人还是回到家乡继续务农,鲜有在外洋流浪的。本世纪二十年代到安南(今越南)谋生的村民,不少人在当地另娶安南女子为妻,在安南生儿育女。但他们绝大多数都不会在异国终老,一到相当年岁定必回乡,其中个别人或会把与安南妻子所生的男性幼儿带回家乡,交由结发妻子抚养。而他们的安南妻子是绝对不会跟随来中国的,一段异国情缘就此结束。她们绝大多数把所生的儿女留在身边,入籍安南。三十年代,笔者少时常常会听到一些安南归侨讲述他们的安南艳史。据说,在当时留在安南的陆姓华侨及他们与安南女子所生的混血儿便有三、四百人之数。而除了安南之外,其他过埠美、加及东南亚各国的却没有这个现象。
    1950年以后,由于国内和国外的多种原因,村人过埠谋生的活动基本停顿。在此之前出国的青年,回国结婚的锐减,他们都在所在国成家立室。改革开放以后,昔日过埠的青年都已是年届古稀的老华侨,但岁月并没有冲淡他们怀乡之念,大多数都会回乡一次。生活稍有宽余的,则会多次往返。回到家乡,乡音依旧,少年时的伙伴仍然健在,握手想见,尚记往事依稀。设宴言欢,逗留一二天后离去,临别会向学校或公益事业捐些款或物,或多或少则视乎各人的经济情况。他们都在海外安了家,已不作落叶归根之想了。他们的下一代,多数与当地的华裔结婚,也有与外国人通婚的。
发表于 2008-11-19 08: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德成公和新会的"德'公是什么关系?

德成公

广裕祠典故
广裕祠始建于明朝永乐四年( 1406 年)丙戍岁十一月壬寅日,建立一座三间,距今接近 600 年,和北京故宫同年兴建。

   广裕祠是由孟尝公在永乐二年( 1404 年)甲申岁自舍宅田场一段四正方园,由曾孙聚平、广平、原英、凤鸾、积忠、积善等人会众协力同心,选于永乐四年( 1406 年)十一月始建,一座三间,全祠面积估有千余平方,高大雄伟,背梁塑有宝珠熬鱼燕尾;祠堂内里,雕梁画栋,精雕细刻鱼、松、花、鸟等工艺;中堂各处挂有官名、学仕之牌子匾,有各朝代的,如:进士、国魁、举人、贡生等等。可是年经月久,现已一荡无存,论当时这祠堂,实有相府祠堂之风度。

   祠堂正门口,高大威严,门楣横额上书有“陆氏大宗祠”苍劲有力的五个大字,左边一张对联署着“诗书开越”,右边一张署着“忠孝传家”。据村老人说,一般祠堂横额,如果族人朝廷没有相府之官,不敢署上“大宗祠”的字,只能署其某氏宗祠,这是皇朝有所规定的。为何广裕祠敢署上“陆氏大宗祠”呢?因为祖祠的祖宗是:宋朝左丞相陆秀夫分支的派族,故就顺理成章了。

   据墓碑序:陆秀夫生有四个儿子:长子道成;二子德成;三子艺成;四子礼成。礼成原居浙江省萧山县,被元军所迫,逃至广东省南雄县珠玑巷侨居至病终,所以说“诗书开越,忠孝传家”,就是这个来由。后有从化县知府,桂林俊公赠送木牌匾一块,写上“广裕名宗”,挂在祠堂中座上额,表示敬仰之念。

   据老人说:“忠孝传家”是宋朝皇帝所恩赐的,事出有因:有一天宋皇帝寿辰,群臣来宫祝寿,丞相陆秀夫携带着大孙子名叫陆积一齐进宫与皇上祝寿,皇帝手执一个寿桃给丞相孙子吃,小孙子向皇上谢过礼后,接过寿桃便放进衣袋里。皇上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我带回家给母亲品尝。皇上见他年纪这么小,尚能有如此之孝心,皇上心受感动,当着群臣执笔写上一页对联“忠孝传家”,赠给丞相孙子作留念。
UID518 帖子366 精华1 积分232 阅读权限100 在线时间162 小时 注册时间2008-2-24 最后登录2008-11-19 查看个人网站

查看详细资料

编辑用户

禁止用户
编辑 引用 使用道具 报告 评分 回复 TOP
发表于 2009-2-19 00: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吊崖山古战场

革命作家田汉曾写诗;宋末三忠异代尊,丰碑十丈耸崖门。将军屡败犹能战,丞相临危不幸存。铁戟有时埋岸草,血波千古拍鱼村。摩挲碑碣斜阳里,应将精神教后昆。
发表于 2010-7-25 10:48:0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陆朝平 于 2010-7-25 10:50 编辑

"又 序"

我始祖之来粤也,原在南雄珠玑巷卜筑而居。自宋建炎年间( 1127 年至 1130 年),金人 ? 祸,兵贼交扰于斯,顺宗公乃迁居于古岗州之社地焉。传至四世,后该地筑城,德显、德明翁,奉母迁避,又在中乐都窑头新村而家焉。旋又遭匪扰不堪,直抵鹤山古劳都隔 ? 村,聚族而居,生齿日繁。厥后星罗棋布:那凹、越塘、杰洲、玉岗、新村、 ? 边,皆同都而同邑也。若新会,则水牡湾、沙头嘴、棠下墟、小湖苹岗;若南海,则省城、佛山;若顺德,则甘竹;香山,则小榄;若广西,则西龙州实为宗属,确有据可凭。在前本乡各谱,诸村小谱详之悉矣。房兄启芳,欲合而志之,会众集议,询谋佥同,因先捐数百金,为之领袖,采辑各帙,数阅春秋,乃抵于成。躬亲到禅,请缀数言,付之梨梓。清览其谱稿,搜罗尽一己之劳,根据皆前人之旧,敬宗睦族,清于启芳兄,实有嘉赖焉,是为序。

                                                                           时 光绪三十二年岁次丙午 ( 1906 年 ) 仲春吉日

                                                                     钦加五品衔,甲午科顺天举人,二十一世孙颂清顿首拜撰并书


   哦!我就是西龙州这边的。找到祖宗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8 07:1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