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主题: 岭南第一关

查看: 7916|回复: 0

岭南第一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4-7 18: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文来源: 陆风  
《南雄岭和诛玑巷》
这条只有十多米宽的曲折山径,经历了千载风云。远在一千多年之前唐朝的
唐玄宗年代,有个在京城做大官的广东人叫张九龄,为了开辟一条南北交通捷
径,下了很大决心,花了很多人力财力,在崇山峻岭中硬是凿出一条路来,从
两坐大山的夹缝中通过,并在这险要处筑起了一度关卡,扼守这南北通道,因
这关周围有很多梅树,关前关后开遍梅花,所以称这关叫梅关,南雄岭又称
为梅岭。

现在因为已另有公路通往江西,这古道己没人行走,只剩下那被亿万双脚板
磨得光蚀凹陷的铺路石。让人们去辨认它的年龄。
迎面一座关楼沉稳地雄锯在两座高山的夹缝之中,形势险峻。关楼上下两层,
关门分内外两度,关门之上,横刻着“岭南第一关”;关门两旁刻着一副对联:
“梅止行人渴 关防暴客来”。梅关古道开辟后,便成为广东中部发达地区的
官民到中原的重要通道。以广东民间流传着一句口头禅“上京必经南雄岭”,
可见这条梅关古道在历史上的地位。到了北宋末年,这条古道更负起双重任务,
同时成为中原大量移民入粤的主要通道。

北宋末年,即公元一千一百年前后,我国东北的女真族强盛起来,建立起一
个金国,势力逐渐向中原扩张,侵入山东、河北、河南一带,战祸连绵。金兵所到
之处焚烧劫掠,人民颠沛流离,纷纷向南方逃避。一批批的北方移民于是渡过长
江,首先进入江苏、浙江,以后逐渐南移至江西一带,一些跑得快的更到达了大
庾岭。由于北方战况加剧,南逃的难民日渐增多,一部分人便沿着梅关古道越过
大庾岭从梅关进入广东地界。岭南这边山势比较平缓,出关下山便是丘陵坡地,
属广东省南雄州保昌县所管辖,地名牛田坊。

据说早在唐朝时代,就有一位叫张昌的人建村于此,后来子孙得了功名,建设
了一条珠玑巷。再说那些从北方来的移民,他们越过大庾岭之后,首先便在南岭脚
下的牛田坊落脚。须知那些北方移民,能够举家搬迁,千里迢迢到达南方,而且有
能力越过大庾岭的当然也不是贫穷之辈,他们有的是书香世代,有的是齐鲁冀豫各
省的小官吏,他们避乱南迁,随迁的多有仆人耕丁。因此一到了这远离战火堪以立
足的地方,便申报官府,安家立藉。这里有的是山林坡地任由耕采,比之战火纷飞
敌骑纵横的北方,亦可算是世外桃源了。

不到几十年间,这牛田坊便一共出现了五十七条大小村庄。其中以珠玑村建村最
早,人口最多,名字又好听,所以后人逐渐便把这里统称为玑巷,珠玑里、珠玑村
和牛田坊反而被人忘记了。

由于北来的移民日多,岭下土地有限,所以珠玑巷的居民便不断向南迁移,远及
南海之滨的珠江三角洲。在历史上南雄诛玑成为中原居民南移的中转基地,这一大
批南移的中原居民便成为建设珠江三角洲的主力。
南雄珠讥巷历史上民南迁,从唐至宋,不绝如缕,但规模最大,传说最多,对后
世影响深远,也是不少姓氏族谱中有所记载的,是在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春
天,由南雄府保昌县牛田坊十四图沙水村诛玑里岁贡生罗贵,及当地居民麦秀,李
福英、黄复愈等所组织领导的一次。
关于引致该次大迁徙的原因,流传较广的一个故事是,珠玑巷有个商人黄贮万到江
南经商,无意中收留了一位从皇宫逃出来的姓苏妃子,带回家中作了宠妇,改为姓
胡。后来被皇帝知道了,便令兵部尚书张钦行之各省缉访,但各地查访经年不获。
张钦于是复奏皇帝,请求了结此案获准,不料黄贮万有个名叫刘庄的家人,因与贮万
不和,离开黄家将苏妃之事传扬出去。这事传到京城,被兵部知道,兵部尚书恐怕事
若被皇帝所知,便犯欺君之罪,为了掩盖这个疏漏,于是会同五府六部所有文武官员
秘密计议,决定将南雄珠玑巷一带“芟洗其地以灭迹”其借口是称“南雄府保昌县
牛田坊有贼作乱,流害良民”。又假冒圣旨,要在那建筑寨所,聚兵镇守,密令执行。
幸好当时兵部有个官员叫梁乔辉,是南雄珠玑巷居民罗贵的亲戚,他知道这个情况后
,立即派遣家人,星夜赶回广东报信,于是便触发了这次大迁徙大逃亡。

以上的传说,情节富有戏剧性,历来为人们乐道。不过细究起来,这些情节也有不
少漏洞。比如说,据当时记载,牛田坊有五十七村,人数不少,而参加迁徙的只有罗
贵等九十七家二百佘人。那么这牛田坊其余各村的命运如何呢?其次,既然兵部会同五
府六部官员有心“灭迹”但罗贵等人的迁徙,是经过办了正式手续,经过层层官府批
准,有通关文件,到达珠江三角又呈报当地官府,申请取得户藉。这样,又怎能逃脱
魔掌而不被拿获呢?。
更有一点值得研究的是这苏妃事件所产生的年代,据一些姓氏族谱的记载,苏妃事件
不在南宋初的绍兴年间,而是在141年后即南宋未的咸淳八年(公元1272年)。如南海佛山
霍氏族谱就如下的记载:

宋靖康时,中原板荡,浩然去国,舟车南下,直抵粤之雄州沙水村珠玑巷。

后以其村旷地偏,去之。游于南海,舟次佛山,筑室三月冈(今旱市)实为发源地焉。

后百余年,珠玑故址以匿皇妃事发作居民一百九十七人家,庐室荡然。畴芳故土,

陵谷变迁不可复问矣。

这个苏妃事件的传说,其发生年代虽然法不一,两种说法竟相距一百多年。但细究其发
生的时代背景,一说是在汴梁矢陷宋室南迁不久的绍兴元年,一说是在南宋政权行将复亡
之际的咸淳八年。都是外族大量入侵,中原板荡的年代。凭这一点,也可以说明珠玑巷居
民的大量南迁,是与政局的动乱有密切关系的。因些,我们也无须争论苏妃事件发生的迟
早,基至其其实性如何。反正是在那一百多年间,我国有众多的北方居民陆陆续续越过梅
岭,道先在珠巷一带落脚,然后以此为中转站,不断向广东的南部迁移。且在北宋和南宋
王朝复亡的前后,曾分别爆发过流徙高潮。

根据罗、麦、谢等多个姓氏族谱的记载,他们的祖先是在南宋初,一次迁徙大潮中采取
集体行动,以珠玑巷迁徒到珠江三角洲的,参加这次行动的一共有三十三姓九十七户。记
载中,对迁的起因、行劫过程、到达地点等都有较为详细的史料。根据当时写给保昌县的
“告案迁徙词”、南雄府的批复、以及发给准予迁徙
的“本府之引”等资料,我们可以想象出如下的一幅“珠玑流徙图”:

公元一千一百二十七年,金兵攻入宋朝的京都河南汴梁,宋朝皇帝徽宗、钦宗当了俘虏。
宋高宗赵构逃过长江,在渐江省的杭州建立朝廷,改号建炎元年。这一场战争举国震动,
不单中原惨遭蹂躏,灾民纷汾渡江南逃,而江南各省民众亦恐金兵就要渡江南进,纷纷向
南迁避。这样又有大批移民越过梅关,在牛田坊一带落脚,使这一带的丘陵山地变得更为
狭窄挤迫起来。

建炎三年,牛田坊一带发生了一场大瘟疫,居民死亡过半。不少人为了逃避瘟疫陆续外逃。
他们沿浈江顺流而下,流亡各地求生路。最大的一次集体流徙,便发生在公元一千一百三十
一年,即南宋绍兴元年。
公元一千一百三十年即南宋建炎四年,牛田坊一带瘟疫刚刚缓和,大家透了一口气正庆幸
从死神手中逃脱性命,不料朝廷下旨,为防金兵南侵,各地都要就地取土筑寨设防,消息传
来,都以为金兵即要打来。况且这牛田坊人多地窄,筑起寨来,田土尽毁,那更无以为生了。
五十七村人心惶惶,纷纷各自逃命,或者商议对策。珠玑村有个读书人罗贵薄有资产,又有
文化,在村中有威信的人,村人找他商量商议中,有人主张走为上策,说得知以前迁移到
南方的坊众的讯息,那里地方不错田野宽平,地广人稀。

于是分别向保昌县和南雄州府陈告。这时是南宋建炎四年庚戍岁未,过了年便
改号为绍兴元年。
南雄州府文引下达,众人于是起程。一行二百佘人,登舟启程。这一次珠玑流
徙各户家长姓名如下:

罗姓一户:罗贵;湛姓一户:湛英奇;郑姓一户:郑一元;张姓一户:张汝学

尹姓一户:尹中奇;文姓一户:文百大;苏姓一户:苏汝卿;谢姓一户:谢忠卿

卢姓一户:卢明远;汤姓一户:汤佐;温姓一户:温大化;阮姓一户:阮可容

郭姓一户:郭子民;廖姓一户:廖德举; 蔡姓二户:蔡二齐、蔡春泽;

胡姓二户:胡汉瑞、胡胜章; 赵姓二户:赵世常、赵汝荣

曹姓二户:曹一常、曹汝瑞; 区姓二户:区以信、区孔道

麦姓三户:麦秀、麦全、麦信可

梁姓三户:梁淮、梁弘益、梁淳化

伍姓三户:伍悦、伍之露、伍显才

陈姓四户:陈世卿、陈世道、陈世兴、陈子龙

谭姓四户:谭广信、谭广孚、谭文广、谭君可

何姓四户:何大参、何汝祥、何鹏羽、何一里

高姓四户:高裕思、高易思、高子启、高远

吴姓四户:吴永奇、吴国礼、吴仕礼、吴孟魁

周姓五户:周彦才、周观达、周君美、周伯通

陆姓五户:陆以信、陆道思、陆圣远、陆润成、陆荣泽

黎姓六户:黎孔昭、黎元海、黎圣进、黎文达、黎成初、黎人杰

李姓七户:李福荣、李伯宗、李子龙、李子才、李益元、李德裕、李圣汤

冯姓七户:冯元昌、冯三才、冯大泽、冯元泽、冯道立、冯元愈、冯往恩

黄姓十二户:黄复愈、黄义、黄云、黄悦中、黄可润、黄仲贵、黄文富、黄文礼
黄秀系、黄圣永、黄天挺、黄元生

各户分别上船或木筏竹排从浈江顺水而水,不几日进入北江,众人餐风宿露。到达连江
与北江汇合之处,水面突见宽阔众人长居山区,从未见过此宽阔江面,岂料天有不测风云
,转眼间北边天际鸟云翻滚,狂风大作,平静江面陡然掀起波涛,把航行有序的船队吹得
四处漂流。没被打沉的船各自靠岸避过大风,大风过后,也无法知那家遇难,谁人失踪。
漂流一个多月,到达现在的三水地面,再前行便是水道纵横,各有去处。于是各户各寻
出路,找到当地土人,分寻居住聚族而居。

各户落脚地点和发展,各姓族谱均有记载。如麦氏族谱所记,该先祖有五弟一妹,始
居香山县黄角大良;苏姓族谱记,绍兴元年四月初三赴南海县立案开籍;罗氏族谱记,四月
二十六日,方至冈州大良都古朗甲朗底村,凭土人龚应达接歇和日,并得龚保结,赴冈
州县告案立藉。


资料来源于《岭南陆氏族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9 09:1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