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4864|回复: 0

湖北省荆门市象山东麓-----陆夫子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11 05: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陆炫 于 2012-11-11 05:06 编辑

荆门城市众多文物古迹在上世纪的战乱人祸中几乎毁坏殆尽,而位于象山东麓的陆夫子祠却奇迹般得以保存。近三十多年来,荆门市政府还多次拨款对陆夫子祠进行了去本立新的翻修,并用陆象山名号冠名了一些街道和单位,如“象山大道”、“象山中学”、“象山小学”等等。加上不少学者推崇,新闻媒体不断造势,陆九渊已成为荆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第一历史名人,而陆夫子祠也成为荆门一处重要人文景观。
     查陆夫子祠的史料,乾隆版《荆门州志》收录一篇,同治版《荆门直隶州志》收录一篇,焦知云先生《荆门碑刻》收录七篇,其中焦先生收录的碑拓最有史料价值,因为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往往最真实。
     陆夫子祠究竞建于何年?根据元大学士虞集撰写的《新建陆文安公祠堂记》,初倡陆公祠者为元朝至正年间侍御史刘沙刺班伯温,他于至正七年丁亥(公元1347年)初奉旨巡抚“宣慰山南”,查图经,得宋陆九渊治荆门之事,感而请当时的荆门州守郭秃满歹为陆九渊“择地而祠之”,当年秋八月刘沙刺班伯温巡陕西道,过荆门,而祠已成,伯温示意知州郭秃满歹派人进京请大学士虞集为陆公祠作记,接着伯温自己又修书嘱请虞集。虞集乃元朝大经学家,与陆学同道,当然乐意,所以虞集在《新建陆文安公祠堂记》中尽其文采,对陆九渊予以高度赞扬,赞其功高日月,学比孔孟:“先生之道,如青天白日,先生之语,如震雷惊霆”,“先生之大,日月之明,先生之明,四时之行”“先生之言,为上下万世之远,东西南北之表”!
     按照虞集《新建陆文安公祠堂记》碑记,陆公祠由刘沙刺班伯温于元朝至正六年丙戍(公元1346年)年首倡,丁亥(公元1347年)上半年建成,距陆九渊逝世155年。陆公祠修建后的21年元朝灭亡。
     查陆夫子祠在明朝的记录,只有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荆门知州杜琏书丹的《宋荆门知军陆象山上元代醮讲义》碑,碑文中没提修祠之事。有趣的是到了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时任荆门知州的高则巽竞然磨掉了该碑最后部分文字,添上自己的一段话,“兹碑原竖祠中,余愧不德,谨择日移碑,安置州堂”。从高则巽添上去的话中,可以推断当时的陆夫之祠已倾颓严重,高则巽看到风雨中的讲义碑,无奈之下只得把该碑从陆公祠移到州府衙门里去,不过他磨掉该碑部分文字添上自己的文字,实不可取。由此也可看出明万历年间荆门的财政匮乏。尽管后来舒成龙在《陆夫之祠图说》中说陆夫之祠在“明弘治间,参政钟文俊建祠三楹,州牧高则巽继葺之,崇祯末毁”。而舒成龙的话缺乏依据。那么,我们可以断定陆夫之祠在明朝276里是倍受冷遇,而且破败不堪。
     陆夫子祠在清朝就很幸运了。清顺治年间州守薛继岩《重修陆文安夫子祠记》:“余以顺治甲午孟夏(公元1654年)四月,来守兹土,甫下车,即访象山遗迹,过夫子祠,徘徊旧墟,伤感交集,”“己亥仲春,郡有逸民贾叟,相与勉力捐助,鸠工庀材”修之。以上碑记证实,薛继岩在贾叟的帮助下,于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对陆夫之祠进行了维修。这时,离元朝至正丁亥(公元1347年)初修陆祠已相隔312年。
     陆夫子祠在薛继岩修建二十五年后,到了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时任州府学正的陈愚与州牧万萧裔正拟整修陆夫之祠时,恰逢两江总督湖广巡抚王新命过荆,这个王新命大人亦爱理学,“遂大出俸银以倡”,于是陈愚和万萧裔二人立即鸠工庀材,“南修陆象山祠”,“北构王公书院”,陈、万二人为了感谢讨好巡抚大人王新命捐资,于是在陆祠北加修了个王公祠,明曰王公书院,实为王新命生祠。王新命看了,正合己意,十分高兴,于当年中秋节欣然命笔写《重建象山祠亭记》勒石留名。学正陈愚亦撰《荆门祠亭僧田记》记其事,万萧裔也紧跟其后写了篇《象山陆夫子祠堂记》刻石,进一步为王大人歌功颂德:“癸亥冬中丞王公巡历过州,访先贤遗迹,询及公祠,慨然捐俸,建堂于前,起阁于后,阶级盈盈,门垣井井,庙貌尊严,焕然一新”。然而,历史是无情的,王新命其人其德岂能与象山先生相比,“王公书院”很快被历史陶汰了。
     又过了五十九年,乾隆八年(公无1743年)舒成龙治州,他在象山东麓造“龙”的同时又对陆夫之祠进行了大修,重塑陆九渊神像,并增奉陆九渊高祖以下四代神位于祠。在祠后建“讲经台”,“仰止亭”。又经过一百二十多年,同治庚午年(公元1870年)州牧王庭祯再次对陆夫之祠续修,并刻石《重修陆文安公祠堂记》。陆夫之祠在清朝一直得到了延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尽管历经文革动荡,陆公祠并未遭到大的破坏。政府从1993年开始在原四合院基础上进行大规模改建,并将荆门历史上的乡贤廉吏同奉一祠,赋与了不少新的文化内涵。
     综合陆夫子祠六百六十多年的修建史;元朝为创修期,明朝为衰败期,清朝为中兴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为大兴期。值的一提的是,陆夫子祠如果没有元侍御史刘沙刺班伯温倡导,没有清两江巡抚王新命欲借修陆祠为自己留名慷慨解囊,就很可能没有今天的陆夫子祠。历史常常有很多巧合,很多想留名者留不了名,不想留名者反而留下了名,例如三国时期的关羽生前乃一败将,死后却被后人抬成了神,庙宇遍天下。陆九渊在荆门历代名宦中并非政绩最卓著的一位,而死后永享荆门人祠宇奉祀,这在他身前一定没想到的。有人说是他的学术历史地位,非也。其实,陆夫子祠千年不衰,与有人借修祠而修祠和其选址的地理位置也密不可分,这里不便赘言。
     好了,说完了陆夫子祠兴衰,有必要把象山先生在荆门的活动作个简介,陆九渊生于南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绍熙二年辛亥(公元1191年)六月得旨赴任荆门,时陆九渊五十三岁,他于七月四日启程,九月三日到荆,即日理政,给皇帝上谢恩书,筹化修筑荆门城垣,修郡学、贡院、客舍、官舍等。第二年壬子正月十三日大会吏民讲《洪港.五皇极》,听者五六百人,二月九日郡失火,作文自责。由于冬旱连春旱,荆门境内立夏时仍无雨,陆九渊心急如焚,从四月六日至二十日,分别于象山和东宝山顶设坛“刑鹅荐血”祷雨,于双泉龙潭取水祷雨,留下的六篇祷雨文中不乏自责,“往岁之冬,兹岁之春,霈泽殊啬,今既立夏,陂池涸绝,种未入土,斯民凛凛,有无年之忧,守臣不德,当身受其咎,斯民何辜?”。
      陆公于赴任荆门第二年壬子(1192年)十二月七日疾,十四日午时亡,在荆门理政一年零三个月,享年五十四岁。工务繁忙,精神的压力应该是导致陆公病逝的主要原因。陆九渊治荆时,元军大兵压境襄阳,南宋政权危在旦夕,对于有强烈忠君报国的他,岂敢懈怠,加之五十四岁是人生生命运行中的一大关口,任内又大兴土木筑城,破坏自然,也难免获罪天,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最后改古诗一首作为本文结尾:
             象山东麓一杯土,陆公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皆仰祠,几人记的两巡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9 06:5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