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4874|回复: 3

中国科学院 国家院士 信息技术科学部 院士陆汝钤 院士陆元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1 22: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信息技术科学部
(共88人)
84人[8]
包为民 保铮 陈定昌 陈桂林 陈国良 陈翰馥 陈俊亮 陈星弼 陈星旦 褚君浩 戴汝为 董韫美 干福熹 龚旗煌郭光灿 郭雷郝跃 何积丰 侯朝焕 侯洵 怀进鹏 黄宏嘉 黄琳 黄民强 黄维 简水生 金亚秋 匡定波 雷啸霖 李启虎李树深 李未 李衍达 梁思礼 林惠民 林尊琪 刘国治 刘盛纲 刘颂豪 刘永坦 陆汝钤 陆元九 吕建 梅宏彭堃墀 秦国刚 沈绪榜 宋健 谭铁牛 王家骐 王立军 王启明 王守觉 王巍 王圩 王阳元 王育竹王越 王占国 王之江 吴德馨 吴宏鑫 吴培亨 吴一戎 夏建白 徐宗本 许宁生 薛永祺 杨芙清 杨学军姚建铨 尹浩 张钹 张景中 张嗣瀛 张效祥 张煦 郑建华 郑耀宗 郑有炓 周炳琨 周巢尘 周兴铭 朱中梁[8]  姚期智[4]
 楼主| 发表于 2017-2-21 22: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汝钤 编辑
计算机科学家。原籍苏州,生于上海。1959年毕业于德国耶拿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复旦大学教授。在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方面作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是中国该领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设计并主持研制了知识工程语言TUILI和大型专家系统开发环境《天马》。首次把异构型DAI和机器辩论引进人工智能领域。研究出基于类自然语言理解的知识自动获取方法,并开发出基于知识的应用软件自动生成技术。在艺术创造领域内推进了人工智能。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文名 陆汝钤 国    籍 中国 出生地 上海 出生日期 1935年 职    业 数学家 毕业院校 德国耶拿大学数学系 主要成就 华罗庚数学奖 祖    籍 中国江苏
目录
1 基本资料
2 人物简历
3 研究方向
4 软件研究
5 人工智能研究
6 形式语义学研究
7 知识产业研究
8 获奖成果
9 华罗庚数学奖
10 论著与研究
11 视力问题
基本资料编辑
陆汝钤 现为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
陆汝钤
陆汝钤
研究方向:人工智能
1959年毕业于德国耶拿大学数学系。1999年当选中科院院士。
在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方面作了系统和创造性的工作,是中国该领域的开拓者之一。倡导并主持完成了以软件的机械化生成和移植为目标的系列软件计划(XR计划),推动了当时国产机软件缺乏问题的解决。主持研
陆汝钤
陆汝钤
制了知识工程语言TUILI和大型专家系统开发环境《天马》,应用于国防和经济等20多个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研究出基于人类自然语言理解的知识自动获取及以此为基础的应用软件自动生成技术,包括智能化的领域分析和领域建模技术,促进了管理软件开发的自动化。英国AIWATCH杂志发表评论指出这是他们所见到的“以领域知识库支持主流软
件开发的第一例”。主持研制了一套全过程计算机辅助动画生成技术,从受限自然语言理解开始,把中文童话故事自动转换成动画片,在艺术创造领域发展了人工智能技术。
发表论文一百余篇,出版中英文共专著6部,曾获华罗庚奖,全国科学大会先进集体奖,中科院重大成果一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物简历编辑
陆汝钤,男,1935年生于上海。1959年毕业于德国耶拿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同年起进入中国科学院数
陆汝钤接受复旦大学聘书
陆汝钤接受复旦大学聘书
学研究所工作。1978年起任副研究员。1983年起任研究员。1984年起任博士生导师。1987年至1990年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至1994年任中科院数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1999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2000年加盟复旦大学,任复旦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2002年至2003年任复旦大学智能信息处理开放实验室主任。2004年起任复旦大学上海市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陆汝钤院士是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研究的开拓者之一,在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方面作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
研究方向编辑
为了解决知识工程中的瓶颈问题,陆汝钤研究出基于类自然语言理解的一套知识自动获取技术,可应用于基
陆汝钤
陆汝钤
于知识的应用软件自动生成,特别是专家系统、ICAI系统和MIS系统的自动生成。该方法有利于把ICAI生成技术从手工编制(第一代),用写作软件编制(第二代)向基于知识自动获取的自动生成(第三代)推进。陆汝钤进一步把类自然语言理解和软件工程中的领域分析和领域建模结合起来,促进了管理软件开发的自动化,并使企业管理人员能够直接介入软件的开发和维护。1994年英国AIWATCH杂志用整整一页篇幅发表评论指出这是他们所见到的“以领域知识库支持主流软件开发的第一例”,“很有可能发展为可实用的工业工具”,并就此提出:“看来是欧洲的人工智能/软件工业界与中国的人工智能界建立联系的时候了”。
陆汝钤研究并主持实现了一套全过程计算机辅助动画生成技术,其特点是从受限自然语言理解开始,把中文童话故事自动转换成动画片,使计算机模拟脚本改编,电影导演和摄影师的功能,在艺术创造领域内发展了人工智能技术。
软件研究编辑
陆汝钤在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方面,作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是中国该领域研究的开拓者之
主编人工智能
主编人工智能
一。倡导、主持并完成以软件的机械化生成和移植为目标的系列软件计划(XR计划),推动早期国产机缺乏软件问题的解决,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集体奖和中科院1983年重大成果一等奖。
主持研制知识工程语言TUILI以及大型专家系统开发环境《天马》,其中《天马》已应用于国防和经济的20多个领域,取得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获1992年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人工智能研究编辑
陆汝钤在人工智能、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方面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创造性工作,是中国该研究领域
陆汝钤
陆汝钤
的开拓者和先驱者。同时他还积极参加社会学术活动,获得以下职称和职务:中科院计算所终身研究员;北京市多媒体和智能软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科院计算机科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管理、决策和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软件学报常务副主任;DatabaseTechnology(英国)编委;ComputerJournal(英国)编委;ArtificialIntelligenceandCognitiveScience(德国,Springer出版社丛书)顾问委员会委员;等等。
在早期软件工程方面,陆汝钤倡导并主持完成了以软件的机械化生成和移植为目标的系列软件计划(XR计划),有力地推动了当时国产机软件缺乏问题的解决。该项目计划为期七年,国内共有三十多所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参加,之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先进集体奖和中科院1983年重大成果一等奖。
陆汝钤于20世纪80年代初进入知识工程领域。知识工程强调以人类知识作为机器智能的基础,研究知识的表示、获取、转换、推理和应用,它曾帮助人工智能研究走出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低谷,又被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各国高技术计划采用,视作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手段。
形式语义学研究编辑
在形式语义学研究方面,陆汝钤把原来只能描述静态控制结构的代数语义,推广到能描述动态控制结构,使代
陆汝钤
陆汝钤
数语义具备描述完整程序控制结构的能力,从而真正体现“对代数语义来说,程序即抽象数据类型”这一论题。陆汝钤还把数学中黎曼曲面的思想引进PETRI网论,建立了多层PETRI网模型——P/R网,并应用P/R网给出了CCS的完全真并发语义,彻底解决了其特有的(在双模拟意义下的)语义等价问题。
陆汝钤把类自然语言理解和软件工程中的领域分析和领域建模结合起来,提出了“前需求分析”概念及其实现技术。企业管理人员只需用本行业的语言把企业情况表述清楚,计算机即可在领域知识库的支持下自动做需求分析,提出设计方案并编程实现管理信息系统(MIS),从而为软件工程中的老大难问题:需求分析,找到了一种新的解决办法。
在计算机科学理论方面,陆汝钤从事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科研成果,包括编译理论、定理证明、形式语言理论、形式语义学、量子自动机等等。
知识产业研究编辑
建立知识产业首先要建立知识生产行业,最重要的知识生产行业是软件工程领域的知识产业。软件工程的实
主编知识科学书籍
主编知识科学书籍
践表明,软件开发失败的原因往往在于需求分析没有做好,其进一步原因是用户和软件工程师之间缺乏共同的知识。为把用户吸引到软件开发过程中来,甚至把开发软件的钥匙交到用户手里,让用户自己来定义、设计、开发、维护和修改他的软件,就必须免去用户学习和掌握软件开发知识的负担。而做到这一点必须以强大的知识支持做后盾。
建立知识产业还应建立知识服务行业,一是要建立网上软件服务行业,这是今后知识服务的主要形式之一;二是要建立网上知识服务代理行业。如今浏览器功能较弱,一是召回率和准确率低,而且是只收集,不加工。要研制比浏览器高一个层次的通用网上知识搜索和编辑器,既要有高度的召回率和准确率,又要有加工、提炼网上知识的能力,这里主要是处理和集成各种非规范知识的能力,还能组织和编辑经过提炼的知识,其中包括信息的浓缩和信息向知识的过渡。
发展知识产业,还要发展网上知识教育行业,或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使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能从网上学到任何他关心的课程,并且内容是专门为他设计、剪裁和编排过的。这种设计、剪裁和编排都应根据该学科国内外当前最新发展,以及个人的最新学习进度和知识掌握情况,每次开机即求即得。
20多年来,知识工程主要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知识处理的大量理论性问题尚待解决。对知识的研究应该是一门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的科学,应该把知识工程的概念上升为知识科学。知识产业和知识科学、知识工程共同构成一条链上三个不可分割的环节,但知识科学本身是一个大问题,还需进行深入探讨。
获奖成果编辑
奖项名称
获奖时间
华罗庚数学奖
2003
全国科学大会奖

  
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一等奖

  
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4 CCF终身成就奖[1]         2015
华罗庚数学奖编辑
中国数学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昨日在武汉大学开幕,并为第六届华罗庚数学奖获得者——中国科
陆汝钤
陆汝钤
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石钟慈、陆汝钤院士颁奖。
华罗庚数学奖设立于一九九二年,中国数学界的终身成就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是为了纪念世界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用以奖励为发展中国数学作出突出贡献的数学家而设立的。
陆汝钤院士长期从事数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在知识工程和基于知识的软件工程方面作了系统的、创造性的工作,是中国知识工程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把数学中黎曼曲面的思想引进PETRI网论,建立了多层PETRI网模型,为发展中国的数学与理论计算机科学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享誉国内外数学界。
论著与研究编辑

成果名
作者
出版单位
时间
专著
人工智能(下)
陆汝钤
科学出版社
1996
计算机语言的形式语义
陆汝钤
科学出版社
1992

  
人工智能(上)
陆汝钤
科学出版社
1988

  
项目名称
负责人
类别
时间
常识性知识的实用研究(69733020)
陆汝钤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1998-2001
软件新工具和新技术研究(96-729-01-06)
陆汝钤
国家攻关项目
1996-1997
智能软件工具的概念模型研究(96-729-01-06-09)
陆汝钤
国家攻关项目
1996-1997
视力问题编辑
院士陆汝钤先生,数学所人称“小陆”(因为所里还有一位老陆–老一辈数学家陆启铿,)是萨爹通家之好,称为大师兄,此人才华过人,但眼神一向不太好。
一九六零年萨爹入科学院,华罗庚亲自出题面试,结果萨爹考得满目红叉,惨不忍睹,只得了二十多分。他这人好面子,寒碜的受不了,既然没有及格,也不想让人家来赶,自己收拾行李就要走。
自行车上放了被窝卷,也免不了挂些漱口缸子毛巾之类的零碎,萨爹凄凄凉凉推到所门口,就碰上小陆师兄,师兄非常亲热,说来啦?华老给你面试了吗?萨爹说,唉,试了,才二十多分。。。陆师兄大喜,道:好啊好啊,华老的规矩,得分就是及格,你能得二十多,不简单啊。
唔。。。萨爹琢磨过味来,感觉顿时逆转,,看来我没有不及格啊!那也就是说我能留下了?想到这里不禁一点激动。就在这时候,萨爹看见师兄定睛瞧他车上的行李,不禁又有些心虚,如果师兄问起来,如何回复呢?
却见陆大师兄扶扶眼镜,道:卖破烂阿?噢,你来没几天么,怎么这么多破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1 22:40:31 | 显示全部楼层

陆元九 编辑
陆元九,1920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滁州市。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9年获美国马萨诸塞理工学院科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福特汽车公司科学实验室主任工程师。1956年回国。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航天工业部研究员、所长,中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兼职教授,航天部科技委员会常委,航天部总工程师,中科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陀螺与惯性导航原理》等。
中文名 陆元九 外文名 Lu Yuanjiu 学    校 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 荣    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日期 1920年1月 家    庭 安徽省滁州市一个教师家庭


人物简介编辑
陆元九(1920-)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
陆元九
陆元九
学院院士。1920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滁州市。1941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曾任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福特汽车公司主任工程师。1956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1968年调航天工业部门工作,历任研究员、所长、总工程师、部科技委常委等职。
中国自动控制和航天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20年1月生于安徽来安。1941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获工学士学位。1949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获科学博士学位。1954~1956年在美国福特汽车公司科学实验室任主任工程师。1956~1969年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1969年后历任北京控制器件研究所所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陆元九在美国期间从事最优控制、动态系统分析和测试、涡轮机控制等研究工作。1956年回国后,长期致力航天工程控制问题的研究。参加和领导多种航天器控制系统和导航系统的研制工作。著有《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等书。陆元九是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宇航学会理事,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  ,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他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人生经历编辑
陆元九祖籍滁县附近的来安,于1920年1月9日出生在滁县一个教员家庭。陆元九的父亲作为中学数学教员,已是少有的知识分子。家庭给了陆元九良好的熏陶,他5岁入小学,11岁入安徽省立第八中学读初中。初中毕业后,陆元九考取了有名的江苏省立南京中学。
30年代的中国国力羸弱。当时陆元九报考的志愿是上海交通大学和中央大学。上海沦陷使交通大学开学成为泡影。此时,从南京迁往重庆的中央大学向陆元九发来了开学通知书。在炮火中,陆元九逆江而上,经由武汉、宜昌到达大后方重庆。陆元九初到重庆,在山顶上搭建的平房里上课。不仅如此,为躲避日军飞机的轰炸,他们有时还在防空洞中学习。陆元九和他的同学作为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招收的首批本科生,是中国本土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大学生。在大学四年中,陆元九学习了发动机专业的必修课,自学了空气动力学、飞机结构设计等课程,为日后深造打下了基础。毕业后,陆元九留校任助教,他广泛接触航空工程的方方面面,这对提高一个科研人员的理论基础有着重要意义。
40年代中期,公费出国留学考试将举行的消息传来,陆元九不愿失去这次机会。他白天工作,晚上努力学习,最终考取了赴美第一批公费留学生。当时,太平洋水雷密布,他只有选择印度洋和大西洋航线,从重庆飞到昆明,再从昆明飞到印度加尔各答候船,等船就等了两个月。环绕半个地球的航行自然少不了磨难,但与陆元九执著理想的胸怀相比,这些只是人生路上的小插曲。 其父是一位中学数学教员。陆元九从小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先后在安徽省立第八中学和江苏省立南京中学学习。当时,正值日本侵略我国东北、华北、并爆发了战争。日本侵略者的狂轰烂炸激起了陆元九抗日救国的热情,他参加了南京市学生抗日救国运动并立志要学习航空。1937年考入了已由南京迁往重庆的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学习。大学毕业后就任该校航空系助教。在任教期间,陆元九利用学校的良好条件,边工作边学习,从而掌握了更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1945年,陆元九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出国留学,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进一步深造,并于1949年获博士学位。陆元九在美国学习的时期,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之际。当时自动控制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惯性技术已在航空和地地导弹上开始应用,但作为导航则尚处于萌芽阶段。
陆元九的导师、著名惯性技术科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博士力主将自动控制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惯性测量技术领域,即依靠控制技术来提高惯性测量系统的精度。为此设立了仪器学专业的博士学位,陆元九是该学位的第一位获得者。由于种种原因,新中国成立时,陆元九和其他许多科学家一样,未能立即回到自己的祖国而滞留海外。他先后被聘任为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和研究工程师。后来又在福特汽车公司科学实验室任研究工程师和主任工程师。优越的科研条件和陆元九的努力钻研,其学术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动态测量仪器及设备、涡轮发动机自动控制和自寻最优点控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1956年6月陆元九满怀建设祖国的抱负从大洋彼岸回到了自己的祖国。当时正值组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之际,他先后担任该所研究员兼室主任和副所长。主持开展了飞行器自动控制方面的大量研究工作;惯性器件及测试设备研制;稳定系统研究;惯性制导系统研究;液压、气动执行机构和红外光学敏感技术研究等。
研究内容编辑
惯性技术是对飞机、舰船、火箭等载体进行导航与控制的关键技术之一,在军事和民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惯性导航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我国,惯性导航技术已在航空、航天、航海和陆地车辆的导航和定位中得到了应用。
惯性导航是完全自主式的导航系统,它利用陀螺和加速度计这两类惯性传感器的测量信息直接计算出载体的姿态、速度、位置等导航参数。它既不向外界发射能量,也不依赖外界的任何信息,具有不受干扰、可在任何地方使用、动态性能好、导航输出信息丰富等独特的优点。目前世界各国都把发展惯性技术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近几十年来,陀螺仪的性能不断提高,出现了液浮、气浮、动力调谐和静电陀螺仪。另一方面,利用物体旋转物理效应,激光、光纤、核磁共振陀螺仪也相继问世,其中激光、光纤陀螺正在航空、航天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主要业绩编辑
陆元九(1920-)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20年1月出生于安徽省滁县。1941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49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曾任麻省理工学院副研究员、研究工程师,福特汽车公司主任工程师。1956年回国,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1968年调航天工业部门工作,历任研究员、所长、总工程师、部科技委常委等职。
在国外主要从事自寻最优点控制技术、动态测量仪器及设备、汽车用涡轮发动机的测量和控制等研究开发工作。回国后,参加筹建科学院自动化所和中国科技大学自动化系的工作,参加中国科学院早期的工业自动化、探空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及一些战术导弹的控制系统的研制和开发。在航天部门的主要工作:采用自动控制的观点和方法对陀螺及惯性导航原理进行深入论述,并利用自动控制技术,改善惯性器件及导航系统的性能;在国内首先开展液浮惯性技术的研制工作,并参加了有关基地的建设;参加、组织或领导液浮、气浮、挠性等多种陀螺、加速度计、平台及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的研制,解决动态误差等关键问题;参加、主持人精密离心机、单轴及三轴转台等大型测试设备的研制以及惯性测试中心的建立;参加多种运载、导弹和卫星的方案论证以及飞行数据分析和故障分析等。此外,在航天系统中,协助建立起研究生培养体系。
陆元九曾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惯性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等社会职务。
 楼主| 发表于 2017-2-21 22:50:35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增院士陆建华
陆建华 (清华大学教授) 编辑
陆建华,1986及1989年分别获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士及硕士学位,1998年获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国家863专家,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创新团队带头人;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电子学会广播电视分会委员,宇航学会深空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近年来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60余篇,SCI、EI、ISTP收录100余篇;获发明专利近30项,国家及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他是IEEE通信学会及信号处理学会高级会员,IEEE无线通信期刊(T-Wireless)编辑,IET中国编委会委员,2008年IEEE国际通信会议(ICC)General Symposium主席,2010年IEEE认知信息国际会议程序委员会共主席。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Networks 编委[1]  。
中文名 陆建华 国    籍 中国 职    业 教授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学位/学历 博士 专业方向 多媒体信号处理、深空测控通信等 职    务 清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 主要成就 空间异构网络信息协同应用方法等 性    别 男
目录
1 研究方向
2 研究成果
3 当选院士
研究方向编辑
主要从事宽带无线通信技术、卫星通信与空间信息网络技术、多媒体信号处理、深空测控通信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多项创新科技成果,并在国家探月工程、大容量微波接力系统工程中获得重要应用。[2]
研究成果编辑
1、针对新一代无线通信体系框架研究,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提出时间、空间、频率等资源综合利用的方法,获“面向移动终端的多媒体广播系统及其实现方法”等发明专利;与群体成员共同发展形成的宽带无线多域协同通信体系框架,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同,获得国家973计划资助。
2 、提出并成功设计符合探月卫星应用需求的低复杂度高性能LDPC编译码器,较现有技术有2.5dB的增益,是探月工程的创新之一;提出了一种无导频辅助的时频二维OFDM同步跟踪等算法,可以获得3-5 dB的增益,多篇论文发表在本领域代表性期刊IEEE Trans. Wireless Comm.上,研究成果获得重要应用。
3 、针对空间信息协同应用研究,提出空间异构网络信息协同应用方法,参与组织实施的某863重大项目取得空间信息应用重要创新,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7)。
当选院士编辑
2015年7月31日,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3]  2015年12月7日,当选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院士。[4]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8 19:5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