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6844|回复: 2

中国科学院已故院士 (共501人)陆宝麟 陆学善 院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1 22:43: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已故院士
(共501人)
鲍文奎 贝时璋 毕德显 秉志 蔡邦华 蔡昌年 蔡方荫 蔡金涛 蔡镏生 蔡翘 蔡诗东 蔡旭 曹本熹 曹建猷 曹天钦
常迵 陈芳允 陈凤桐 陈冠荣 陈国达 陈华癸 陈焕镛 陈建功 陈鉴远 陈景润 陈梦熊 陈庆宣 陈荣悌 陈茹玉
陈世骧 陈述彭 陈慰峰 陈文贵 陈希孺 陈新民 陈耀祖陈永龄 陈桢 陈中伟 陈宗基 承淡安 程纯枢 程民德
程庆国 程孝刚 程裕淇 池际尚 褚应璜 慈云桂 崔尔杰 戴安邦 戴传曾 戴芳澜 戴念慈 戴松恩 党鸿辛 邓从豪
邓稼先 邓景发 邓叔群 邓锡铭 丁大钊 丁舜年 丁颖 董申保 窦国仁 段学复 方俊 方心芳 方肇伦 冯纯伯 冯德培
冯景兰 冯 康 冯兰洲 冯新德 冯泽芳 傅承义 傅鹰 高鸿 高济宇 高景德 高庆狮 高尚荫 高世扬 高为炳 高小霞
高怡生 高由禧 高玉臣 高振衡 高振西 葛庭燧 龚祖同 谷超豪 谷德振 顾功叙 顾翼东 顾知微 关士聪 关肇直
管惟炎 郭承基 郭可信 郭慕孙 郭文魁 郭燮贤 郭永怀 郭仲衡 郝水 郝诒纯 何炳林 何泽慧 何作霖 洪孟民
侯德榜 侯德封 侯光炯 侯仁之 侯祥麟 侯学煜 侯虞钧 胡海昌 胡济民 胡经甫 胡宁 胡世华 华罗庚 黄葆同
黄秉维 黄汲清 黄家驷 黄昆 黄量 黄鸣龙 黄润乾 黄劭显 黄胜年 黄纬禄 黄文熙 黄宪 黄耀曾 黄祯祥 黄子卿
嵇汝运 纪育沣 贾福海 贾兰坡 江元生 江泽涵 姜圣阶 蒋丽金 蒋民华 蒋明谦 金建中 金善宝 金玉玕 靳树梁
经福谦 柯召 乐森璕 雷天觉 黎尚豪 李博 李春昱 李方训 李国豪 李国平 李继侗李竞雄 李钧 李连捷 李林
李敏华 李强 李庆逵 李四光 李文采李小文 李星学 李薰 李正武 李志坚 梁伯强 梁守槃 梁树权 梁思成 梁希
梁晓天梁植权 廖山涛 林秉南 林兰英 林巧稚 林镕 林尚安 林同骥 刘承钊 刘崇乐 刘东生 刘敦桢 刘高联
刘恢先刘瑞玉 刘思职 刘仙洲 柳大纲 娄成后 楼南泉 卢鹤绂 卢嘉锡 卢衍豪 卢肇钧 陆宝麟 陆学善 罗沛霖
罗宗洛吕保维 马大猷 马世骏 马文昭 马杏垣马在田 马祖光 毛汉礼 毛鹤年 茅以升 孟少农 孟宪民 孟昭英
苗永瑞母国光 穆恩之 钮经义 潘承洞 潘家铮 潘菽 庞雄飞 裴文中 彭桓武 蒲富恪 蒲蛰龙 钱保功 钱崇澍
钱临照钱令希 钱宁 钱人元 钱三强 钱伟长 钱学森 钱志道 钱钟韩 钦俊德 秦仁昌 秦馨菱 邱式邦 裘法祖
裘维蕃饶毓泰 任美锷 邵象华 沈鸿 沈其震 沈天慧 沈元 沈韫芬 沈珠江 盛金章 盛彤笙 施立明 施履吉 施汝为
施雅风石青云 石志仁 时钧 史绍熙 斯行健 宋大祥 宋叔和 苏步青 苏元复 孙大中 孙德和 孙殿卿 孙家钟
孙云铸孙钟秀 谈镐生 谈家桢 谭其骧 汤飞凡 汤佩松 唐敖庆 唐九华 唐稚松 唐仲璋 陶宝祺 陶亨咸 陶诗言
田奇隽童第周 童宪章 涂长望 涂光炽 涂治 屠守锷 汪德熙 汪德昭 汪胡桢 汪家鼎 汪菊潜 汪堃仁 汪闻韶 汪猷
王葆仁王承书 王大珩 王德宝 王伏雄 王淦昌 王恒升 王鸿祯 王家楫 王景唐 王克明 王仁 王善源 王湘浩 王序
王选王应睐 王钰 王曰伦 王之玺 王之卓王志均 王竹泉 王竹溪 魏荣爵 魏曦 翁文波 吴传钧 吴杭生 吴浩青
吴建屏吴阶平 吴全德 吴汝康 吴式枢 吴学蔺 吴学周 吴英恺吴有训 吴征铠 吴征镒 吴中伦 吴仲华 吴自良
伍献文武迟 武衡 席承藩 席泽宗 夏坚白 萧龙友 肖健 肖伦 谢家荣 谢少文 谢希德 谢义炳 邢其毅 熊毅 徐冠仁
徐光宪徐国钧 徐克勤 徐仁 徐士高 徐世浙 徐僖 徐晓白 徐芝纶 许宝騄 许根俊 许杰 严济慈 严恺 严志达
阎隆飞阎逊初 阳含熙 杨澄中 杨弘远 杨嘉墀 杨简 杨立铭 杨起 杨石先 杨廷宝 杨惟义 杨钟健 杨遵仪 姚錱
业治铮叶笃正叶桔泉叶连俊 叶培大 叶企孙 叶渚沛殷宏章 殷之文 尹赞勋 应崇福 于天仁 余瑞璜俞大绂
俞德浚俞建章虞宏正 袁翰青 袁见齐 岳希新 恽子强 曾呈奎 曾昭抡 张炳熹 张伯声 张大煜 张德庆 张恩虬
张光斗张广学张景钺 张滂 张沛霖 张青莲 张维 张文佑 张文裕 张锡钧张香桐 张孝骞 张钰哲 张肇骞 张致一
张钟俊 张宗祜张宗燧 张作梅 章名涛 章申 章梓雄 赵承嘏 赵飞克 赵洪璋 赵金科 赵九章 赵仁恺 赵善欢
赵忠尧 赵宗燠郑国锠 郑万钧 郑作新 支秉彝 钟惠澜 周本濂 周干峙周惠久 周立三 周明镇 周培源 周仁
周廷冲 周廷儒周同庆 周维善 周锡元 周泽昭 周志宏 朱光亚 朱洪元 朱既明 朱壬葆 朱物华 朱洗 朱夏
朱亚杰 朱祖祥 诸福棠竺可桢 庄长恭庄逢甘 庄孝僡 庄育智 邹承鲁 邹冈 邹元爔[10]  师昌绪
 楼主| 发表于 2017-2-21 22: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陆宝麟 编辑
陆宝麟,1916年6月19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医学昆虫学家。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1944年获清华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对中国蚊类分类区系进行了长期的研究,主编《中国蚊科志》。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近50年来坚持不懈地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蚊虫的分类区系、生态习性、传病关系以及蚊虫的综合治理等。最突出的成就是中国蚊科昆虫分类的研究和媒介蚊虫的治理实践。[1]
中文名 陆宝麟 出生地江苏省常熟城外的小镇白茅 出生日期 1916年6月19日 逝世日期 2004年4月9日 职    业 科学家 主要成就 中国蚊科昆虫分类的研究和媒介蚊虫的治理实践
目录
1 人物生平
2 科学成就
3 人物评价
人物生平编辑
1928年12岁时随当时在东吴大学生物系任教的二哥陆近仁到苏州,就读于实验小学。夏季考入东吴大学附属中学,他在中学时期就喜欢生物学科。每逢假日,他常到苏州、常熟一带的山林田野采集昆虫标本。他学习努力,1934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东吴大学附属中学,并考入东吴大学生物系。大学时期陆宝麟学习更为努力。在三年级时获Beta Beta Beta学会荣誉。1937年秋,正当第四学年开始之时,日本侵华的炮火蔓延到苏沪,东吴大学迁往浙江吴兴。冬季,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学校被迫撤离。陆宝麟随二哥以及刘承钊教授等辗转经安徽、江西、湖北到达成都。为使学业不致中断,乃借读于华西大学生物学系。193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34年早在东吴大学读书时,他受刘承钊、陆近仁等教授的熏陶,养成了对科学研究工作的兴趣,立志毕业之后要从事生物科学研究。从华西大学毕业后,他留校担任生物学系的标本采集员,参加了峨眉山及西康境内的标本采集工作。1939 年秋,他考取了当时迁在昆明的清华大学研究生院生物学系。在刘崇乐教授指导下攻读昆虫学,进行水生昆虫生态学的研究。1941年毕业,获理学硕士学位。随即在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任职,从此开始了对蚊虫的研究。当时滇西南地区疟疾流行极为严重,而研究媒介按蚊的生态学和控制,正是控制疟疾的重要途径。陆宝麟对昆明的按蚊进行了3年的调查,并证明中华按蚊(Anopheles hyrcanus var sinensis)是当地疟疾的媒介。但当时战事频繁,研究经费拮据,蚊虫研究工作难以进一步开展。他只得先后在湖北医学院、北京大学农学院任教。
陆宝麟
陆宝麟
1949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北大学的3所农学院合并,成立了北京农业大学。陆宝麟转入北京农业大学担任讲师,1951年晋升为副教授。在各校任教期间,他授课的内容遍及普通动物学、普通昆虫学、昆虫分类学、昆虫生态学、医学昆虫学等。他从事这些专业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对他日后的科学研究很有帮助。
1951年,美国在朝鲜和中国东北使用细菌武器。陆宝麟奉命参加了中央防疫委员会组织的研究组,出席国际民主法律工作者协会调查团和国际科学委员会作证,与许多知名中国科学家一道,向国际友人论证了美国空投昆虫进行细菌战的事实。此后,他调到刚组建的军事医学科学院寄生虫学系昆虫室工作,专门从事蚊虫的研究。1952至1958年陆宝麟调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研究室副主任,由于工作成绩显著、领导经验丰富,他于1961年被任命为医学昆虫研究室主任,晋升为研究员。1963至1969年及1979至1985年,两度担任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从1950年代到1960年代初,他参加了西南地区和华东地区大规模的抗疟和抗丝虫病的防治工作以及恙虫病和钩端螺旋体病的自然疫源地调查,他负责及指导传播媒介的调查和研究。从1974年起他受中国科学院的委托,主持中国蚊类区系的研究,主编《中国蚊科志》。十余年来他指导有关单位开展中国蚊虫的综合控制研究;又受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的委托,主持了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及其综合控制以及“稻田滋生蚊虫的综合控制”两项全国性协作课题。在这些研究方面均取得显著成绩。此外,他又主持了“海南岛埃及伊蚊综合控制研究”课题。
陆宝麟曾先后应邀赴瑞士、意大利、法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泰国、美国等国家,出席国际会议或访问,介绍中国医学昆虫研究的成就,吸取国外先进经验,促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
1980年,他担任中国科学院《中国动物志》编委。1
98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后院士),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同年任世界卫生组、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署环境治理控制媒介联合小组(PEEM)成员。1982~1987年任中国昆虫学会副理事长、卫生部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疟媒介生物学和控制专题委员会委员、蚊虫控制组组长;1987年后任中国昆虫学会名誉理事,卫生部寄生虫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989年起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预防医学咨询组顾问、中华预防医学会媒介生物学和控制学会名誉委员。又是《昆虫学报》、《动物分类学报》、《中国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学杂志》等5种期刊的编委或顾问。此外,他还是英国皇家热带并暨卫生学会、美国昆虫学会、美国蚊虫控制协会等组织的成员。2004年4月9日,陆宝麟在北京病逝。
科学成就编辑
研究中国蚊虫的分类和区系
与协作单位一道编写完成了《中国蚊科志》,该书有80余万字、2000余幅附图,共记述中国蚊科昆虫16属300余种(亚种),系统地整理、总结中国蚊科的分类鉴定、区系分布、系统发育、亲缘关系、生物学、生态学、医学重要性、控制以及研究历史等方面的成就和进展,是中国蚊虫研究的巨著。随着学科的发展、技术的进步,细胞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等技术已应用于昆虫分类学研究,陆宝麟及时创造条件,吸收新技术,在蚊虫的亲缘种和种下分类工作中开展了酶分类学、细胞遗传分类学和细胞产物的生物化学分析,在这些方面已经取得一些成就。
为蚊媒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陆宝麟在浙江、广西、海南岛等地继续进行疟疾媒介的调查研究。特别是1957年他们在广西睦边(现称那坡)工作时,对媒介按蚊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习性研究,包括实验室养殖、季节消长、刺叮周环、嗜血习性、生理年龄、生殖营养周环等。研究结果不仅证明微小按蚊是当地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而且进一步阐明疾病与媒介之间的关系和室内滞留喷洒杀虫剂的意义等。他根据研究结果撰写的多篇论文,当时这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这不仅为广西的疟疾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对以后的疟疾媒介研究也起到推进作用。
研究丝虫病传播媒介
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根据两种媒介蚊虫在生物学上(如孳生场地)和毒理学上(如对杀虫剂的反应)的不同特性,提出对中华按蚊应采取室内滞留喷洒,而对淡色库蚊则应以控制孳生场地、杀灭幼虫为主,必要时辅以室内喷洒杀虫剂的不同对策。现场试验以及效果考核(包括对蚊虫毒杀情况和居民感染情况的分析)的结果,证明上述处理措施是有成效的。
研究中国登革热传播媒介的分布
他们比较系统地查清埃及伊蚊在中国南方沿海的分布点和扩散范围,并发现一些新的分布点(如阳江);对白纹伊蚊亚组的鉴定、区系分布、生物学、生态学和控制措施等也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探讨了彻底清除这两种媒介蚊虫的方法,在此基础上,1988年陆宝麟受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委托,与海南岛的卫生防疫站协作,主持海南岛埃及伊蚊的综合控制。1990年他出版了专著《中国登革热媒介及其防治》。
极力提倡卫生害虫的综合治理概念
在主持全国性的稻田孳生蚊虫的综合控制研究时,他积极支持河南省黄灌地区运用环境控制手段,采取湿润灌溉方法获得稻谷增产、蚊虫密度下降、水资源得到节约的显著效果,并把这一经验推广到苏北地区,在该处也取得满意的效果。陆宝麟的卫生害虫综合治理原则,已越来越为同行所承认和接受。在防制蚊虫的具体措施方面,他们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们试验采用了多种生物学方法(如用鱼类、苏云金杆菌H14、球形芽孢杆菌等)以及用拟菊酯类杀虫剂浸泡蚊帐来控制蚊虫。在他的推动下,广东、江苏、四川等地推广了数以百万计的浸药蚊帐,取得了很好的防疟效果,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赞赏。
人物评价编辑
陆宝麟一生来坚持不懈地系统地研究了中国蚊虫的分类区系、生态习性、传病关系以及蚊虫的综合治理等。最突出的成就是中国蚊科昆虫分类的研究和媒介蚊虫的治理实践。陆宝麟不但在学术上有很高的造诣,而且思维敏捷,作风严谨,在科研中重视实践,特别强调现场工作。在培养人才方面,他也主张高标准,严要求,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2
 楼主| 发表于 2017-2-21 22:44:29 | 显示全部楼层
陆学善 编辑
陆学善,物理学家,浙江湖州人。南京大学物理系杰出校友。
1928年6月毕业于中央大学(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933年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毕业。1936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顾问。
主要从事晶体物理学和X射线晶体学的研究,是中国晶体物理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X射线晶体学研究队伍的主要创建人之一。
中文名 陆学善 国    籍 中国 民    族 汉 出生地 浙江湖州 出生日期 1905年(乙巳年)9月21日 逝世日期 1981年(辛酉年)5月20日 职    业 物理学家 毕业院校 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物理系
目录
1 个人履历
2 职业生涯
▪ 职业生涯早期
▪ 职业生涯中期
3 个人影响
4 主要著作
个人履历编辑
中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05年9月21日生于浙江湖州,1981年5月20日卒于北京。1928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南京大学[1]  )物理系,1933年清华大学研究院研究生毕业。1936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历任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研究员及晶体学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今物理研究所前身)研究员及副所长、代所长、顾问,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中国物理学会上海分会理事长等职。主要从事晶体物理学和X射线晶体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是中国晶体物理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和X射线晶体学研究队伍的主要创建人之一。筹建了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晶体学研究室,并在工作中培养了一批晶体学专家。
1905年9月21日生于浙江省吴兴县。
青年时期的陆学善
青年时期的陆学善
1928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物理系。
1928—1930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
1930—1933年在清华大学理科研究院学习,毕业。
1933—1934年任国立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助理员。
1934—1936年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学习,获博士学位。
1936—1948年任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上海)研究员,并兼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1947—1949)。
1948—1950年任北平研究院结晶学研究室(上海)主任、研究员。
1950—1981年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后更名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1950—1951)、代所长(1951—1955)、顾问(1967—1981)。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
职业生涯编辑
职业生涯早期
陆学善,著名晶体物理学家、我国X射线晶体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陆学善(左二)
陆学善(左二)
。1905年9月21日出生,浙江吴兴人。1923年考入之江大学,1924年又考入国立东南大学文理科物理学系,1928年毕业时的校系改名国立中央大学理学院物理系,1928~1930年任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1930年入清华大学理科研究院学习,1933年毕业获硕士学位后,应北平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严济慈之邀去该所任助理员。1934年夏赴世界闻名的英国曼彻斯特大学X射线晶体学研究中心、诺贝尔奖得主W.L.布喇格主持的实验室深造,1936年获博士学位后于年底回国,任北平研究院在上海的镭学研究所研究员。1947年起兼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物理系主任。1948年主持上海晶体学研究室。1950年8月起任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后改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历任副所长、代所长、所学术顾问等职,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先后任《物理通报》、《物理学报》、《中国科学》、《科学通报》等刊编委。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理化学部委员。
在30年代初,他研究了拉曼效应中强度关系以及多原子气体的X射线散射,两次获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科研补助金。1933年夏,在中国物理学报上发表了题为《多原子气体所散射X射线之强度》的论文,后来与他人合作研究了压力对X射线照相的影响。在英国留学期间,他选择了X射线应用方面的研究,成为我国最早从事X射线晶体结构研究的物理学家,发表了两篇关于X射线晶体衍射的论文,还完成了对Cr-Al二元合金系的全面深入研究,1937年发表了“Cr-Al系相的X射线研究”及“Cr2Al和Cr5Al8的晶体结构”两篇论文。他对Cr-Al合金系相图的测定以及创立的利用点阵常数法测定相图中固熔线的方法,在晶体学中是个重要的进展,至今仍为国内外晶体学家所沿用。
在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工作时,陆学善与人合作,以X射线为光源,系统研究了压力的普遍照相效应,提出照相潜象的形变理论。后又研究了背射照相机测定点阵间隔时所有可能的系统误差及其校正方法。1945年后,他研究创立了提高测定点阵间隔精密度的新图解法。
职业生涯中期
50年代初,陆学善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建立了晶体学研究室,此后30年中,他指导和培养了许多年轻科研人员成为优秀的晶体物理学家,并使研究室成为我国晶体物理的重要研究中心之一。1954年起,他与人合作,对Al-Cu-Ni三元合金系中τ相金属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成果,他在应用X射线多晶粉末法研究晶体结构和合金相图方面有卓越贡献。60年代前半期和70年代后半期,陆学善进行并指导了关于Ga二元合金相图和晶体结构的一系列研究,其成果对探索和应用新材料乃至发展国民经济,都具有重大意义。晚年研究了从粉末法X射线衍射,测定晶体的德拜特征温度的方法,以及测定晶体内原子或离子特征温度的非均匀性各向异性的方法,以及应用电子计算机标定粉末照相指数进行了有益的研究。
陆学善是中国X射线晶体学研究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物理学会最早的会员之一,一生始终积极参加与关心学会的各项活动以谋物理学之进步及其普及为己任,关心物理学刊和书籍的编译与出版。他和夫人王守黎合译的《物理实验室应用技术》中,强调要通过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验技术来创造我们自己的技术。他从50年代直到去世和杨肇□、周昌寿等为我国物理学名词的审查和统一做了大量卓有贡献的工作。
个人影响编辑
陆学善
陆学善
早年首创的利用晶体点阵常数测定相图中固溶度线的方法 ,被广泛采用 。50年代发表《铝、铜、镍三元合金系中τ相的晶体结构变迁》论文,获国内外同行学者高度评价。60年代发表《铜金二元系中超结构的形成与点阵间隔的变迁》等数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并指导和参与大量研究项目,取得多项创造性成果。他不间断地从事X射线晶体学的研究工作近50年,毕生提倡实验科学。他在多晶X射线衍射方法、粉末衍射照相机的设计、衍射图谱指标化、德拜特征温度、超结构相的理论和实验工作、相图以及晶体结构分析等方面,都作出了出色的贡献。陆学善论著甚多,发表有学术论文40余篇。
主要著作编辑
1. LuSS(陆学善).Thescatteringofx-raysbypo1yatomicgases.TheChi-neseJournalofPhysics,1933,1(1):51—73.
2. A.J.Bradley,LuSS.Anx-raystudyofthechromium-aluminiumequi-libriumdiagram.TheJournaloftheInstituteofMetals,1937,60:319—337.
3.A.J.Bradley,LuSS.ThecrystalstructuresofCr2AlandCr5Al8.ZeitschriftfūrKristallographie,1937,96:20—37.
4. 陆学善.汤姆生传略.科学,1941,25(5、6):301—315.
5.LuSS,ChangYL.Structureofvitreoussilica.Nature,1941,147:642—643.
6.LuSS,ChangYL.Theaccurateevaluationoflatticspacingsfrombackreflectionpowderphotographs.TheProceedingsofthePhysicalSocietyofLondon,1941,53:517—528.
7.MaxPlanck著,陆学善译.力学概论(理论物理学导论卷一).上海:中华书局,1949.
8.MaxPlanck著,陆学善译.柔体力学(理论物理学导论卷二).上海:中华书局,1949.
9.JohnStrong著,陆学善,王守瓈译.物理实验室应用技术.上海:商务印书馆,1954.
10.陆学善,章综.铝、铜、镍三元合金系中τ相的晶体结构变迁.物理学报,1957,13(2):150—176.
11.陆学善,章综.Crystalstructurechangesintheτ-phaseofaluminium-copper-nickelalloys.ScientiaSinica,1957,6:431—462.
12.陆学善,梁敬魁.FeGa3的晶体结构.物理学报,1965,21(4):849—857.
13.陆学善,梁敬魁.V2Ga5的晶体结构.物理学报,1965,21(5):997—1007.
14.陆学善,梁敬魁,王晓堂.Fe-Ga二元系平衡图.物理学报,1966,22(4):429—439.
15.陆学善,黄世明,傅正民.Al-Ni二元系中一种新型缺陷点阵.物理学报,1966,22(6):659—668.
16.陆学善,梁敬魁.铜金二元系中超结构的形成与点阵间隔的变迁.物理学报,1966,22(6):669—697.
17.陆学善编.激光基质钇铝石榴石的发展.北京:科学出版社,1972.
18.陆学善,梁敬魁,杨忠若.MnGa的晶体结构与有序度.物理学报,1979,28(1):54—61.
19.陆学善.晶体学与“四个现代化”.物理,1979,8(1):1—8.
20.陆学善,李方华.Al-Ni-Co三元系中(Ni,Co)3Al4的晶体结构—种由空位控制的新合金相.物理学报,1980,29(2):182—198.
21.陆学善.德拜-谢乐照相中测定流移常数的图解法与点阵间隔的准确测定.物理学报,1980,29(3):273—285.
22.陆学善,梁敬魁,石庭俊等.Mn-Ga二元系的X射线研究.物理学报,1980,29(4):469—484.
23.陆学善,梁敬魁,张道范.Co-Ga二元系的X射线研究.物理学报,1980,29(5):557—565.
24.陆学善.标定粉末照相指数的一个新图解法.物理学报,1980,29(12):1551—1557.
25.陆学善.标定X射线粉末照相指数的新图解法,推广于正交晶系与单斜晶系.物理学报,1981,30(3):369—382.
26.陆学善,罗绶珉.标定六角晶系及四方晶系粉末照相指数的解析计算方法及计算程序.物理学报,1981,30(4):520—525.
27.陆学善,梁敬魁.从X射线的衍射强度测定晶体的德拜特征温度.物理学报,1981,30(10):1361—1368.
28.陆学善,罗绶珉.标定正交晶系粉末照相指数的计算方法及计算程序.物理学报,1981,30(11):1488—1497.
29.陆学善,梁敬魁.德拜特征温度的各向异性与非均匀性.物理学报,1981,30(11):1498—1507.
30.陆学善.二十世纪伟大物理学家马克斯·冯·劳厄.自然科学史研究,1982,1(1):82—96.
31.陆学善,解思深,梁敬魁.La-Ga二元系相图.物理学报,1982,31(12):1635—1641.
32.陆学善.相图发展史及其在材料科学中的作用.自然科学史研究,1984,3(1):74—82.
33.陆学善.中国晶体学史料摄拾.科技史文集,1984,12:1—34.
34.陆学善著.相图与相变.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8 01:3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