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训系总宗谱》即将面世
查看: 9295|回复: 6

西源陆氏村联 (龙虎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15 01: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西源陆氏村口门楼联
道学宗天下
家世冠江南

西源陆氏祠堂柱联
西江三陆地
南宋一儒门
横批:理学世家

西源陆氏祠堂柱联
南宋三贤第
前唐六相家

西源陆氏祠堂柱联
一门翕然聚食三千指
十世仁让合爨二百年

西源陆氏祠堂柱联
九重天上儒门贵
千古人间义居香

西源陆氏祠堂柱联
鹿洞文章光万古
昆山俎豆耀千秋

西源陆氏祠堂柱联
贤才八友交相映
奎璧双辉益有光

西源陆氏祠堂柱联
皇恩端祭三山享千秋
圣典义门十世扬万载




龙虎山 10景  http://www.longhushan.com.cn/lhsss/ln.asp?id=73

[ 本帖最后由 陆海燕 于 2008-7-15 01:27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3: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记者采访记

在龍虎山風景區管委會至上清古鎮的途中,有一座不算高的山,名西源山,山腳下有一個現今只有200多人的村莊——西源陸家村。這個村莊可有一定的年頭,是南宋著名理學家陸九淵後裔世代所居的地方。

    據史料記載, 陸九淵生于1139年,卒于1193年,南宋金溪縣人。他曾講學于象山,即應天山,人稱“象山先生”。陸象山是與朱嘉雙峰並峙的理學大師、中國“心學”的創始人。明代王陽明發展其學說,成為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陸王學派”,對近代中國理學產生深遠影響。

    今年6月,記者走進陸九淵後裔古村落,探尋古風。

    陸九淵之孫 遷居龍虎山腳下

    為了解西源村的來歷,記者要求翻看有關史料。了解了記者的來意後,熱情的村民捧出了兩大本厚厚的古裝版族譜,並為我們仔細地講解。

    據族譜記載,陸賀生六子,幼子九淵,其兄弟分別是陸九思、陸九敘、陸九皋、陸九韶、陸九齡。其中,陸九韶、陸九齡也較有名,被稱為“三陸”。

    陸九淵之孫陸溥,授弋陽縣令。陸溥淡泊名利,挂印辭官,途經仙岩,愛其山水,定居仙岩,移居平地,始為仙岩陸氏。陸溥之孫陸文廣曾任浙江會稽令。時元兵南侵,南宋危在旦夕,文廣傷感時事,避元兵隱居西源山。

    從此以後,陸氏在此地繁衍生息,便有了西源村。

    記者在對陸九淵頗有研究的薛清和的引領下,來到西源村,他說西源村目前僅存三件寶物,能說明他的悠久歷史以及宗族的來歷。其一是門樓,其二是宗祠,其三是族譜。

    門樓朝南而建,呈八字形展開,為木質結構,約二三米高,上蓋有瓦片,為三間三進。薛清和介紹說,門樓是家族公共活動場所,也是家族標志性建築。每逢重大活動,如婚喪嫁娶,都要經過門樓,或在此舉行重大儀式。

    記者看到, 門樓有18根粗大的柱子,每根柱子上都書有楹聯,總共是9幅楹聯。楹聯與家族地位或理學思想有關,如:西江三陸地,南宋一儒門;一家兄弟學,萬古聖賢心;名賢世家、千古儒宗、理學世家等。

    在門樓前面,至今還留有幾個麻石旗桿墩,古時若族人有中了進士的,便在旗桿墩上插上紅旗,以示驕傲。據說,該村以前有20多個旗桿墩,這說明該村學風很盛,屢有人中榜。

    陸九淵弟子千余

    陸九淵曾多次易地任職。如在杭州任國子正兼刪定官後,又外放浙江臺州崇真觀祠祿官,因為是個閒職,無須上班,其學生彭世昌邀請他到應天山講學。

    應天山位于上清鎮東北,海拔約四五百米,其形狀似一頭大象,于是陸九淵亦稱自己為“象山翁”。陸九淵在山腰約海拔兩百米一平坦開闊處搭建了一座茅草房,在此設壇講學。據說,陸九淵主要是教授四書五經,並傳播其理學思想。

    在此,先對陸九淵理學思想進行簡要的介紹。陸九淵提出“心即理”的命題,斷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中,心是唯一實在。他認為心即理是永恒不變的:“千萬世之前,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萬世之後,有聖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倫理綱常等同起來。1176年陸九淵在鉛山鵝湖寺與朱熹就認識論的問題展開了一場辯論,史稱“鵝湖之會”,進一步闡發了他“尊德性”和“發明本心”的“心即理”的先驗論。

    陸九淵的理學思想在當時很有影響力,吸引了不少學生前來求學。許多學生也在茅草房周圍搭起了草房,規模漸漸擴大。據說,陸九淵講學因缺少費用,其妻子、內侄十分支持,妻子變賣嫁粧,內侄張伯強也給以經濟援助,共同建起了一座房,這便是“象山精舍”。

    有史料記載,陸九淵一生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每天講席,學者輻輳,戶外履滿,耆老扶杖觀聽”,弟子千余,遍布于江西、浙江兩地,其中出名者70人,30人考中進士。(程永勝 吳郡)
 楼主| 发表于 2008-8-6 04: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现古村庄

http://www.yingtan.gov.cn/web/lypd/lyxw/8008.htm

龙虎山发现陆九渊后裔  
来源: 作者: 时间:2007年03月20日    【收藏】【字体:大 中 小】【打印】【关闭】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自号象山,抚州金溪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理学大师,曾与朱熹进行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辩”而享有盛名。他的学说后由明代王阳明继承发展,成为影响深远的“陆王学派”,并成为东亚文化圈主要思想源泉之一。在中学哲学课本中,陆象山也因“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之学说而被列为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
  陆九渊因哲学、理学而成名,但在他的后代看来,却更喜欢称陆九渊为教育家,更欣赏陆九渊传输的读书理念,这是鹰潭龙虎山景区龙虎山镇西源村陆家村小组村民、陆九渊第26代后裔陆扬新等村民告诉记者的。

  出生于抚州市金溪县的陆九渊与原属上饶地区贵溪县的龙虎山何以能相提并论?近日,记者走进这个有126户人家、700多人口的陆家村,不但了解到西源村陆家村小组是陆九渊的一脉后裔聚居地,还探寻到不少有关陆九渊及其后裔教书育人方面鲜为人知的故事。

  
村里最古老的房子至今有400多年历史

  
儒林第

  
浆窖

  
俯瞰西源古村

  发现大师后裔

  西源陆家村位于鹰潭龙虎山景区龙虎山镇西南角近10公里。这里,一条直通龙虎山道教名胜上清宫、天师府的公路从村口擦过。40岁不到的村民陆扬新像一棵没有叶子的树那样立在村口。他是陆九渊的第26代后裔。

  当阳光将他眼角的皱纹勾勒得好似春天田野里的沟壑时,我们无法把他跟800多年前的大师陆九渊扯到一起。

  发现自己和村里人是陆九渊后裔的秘密非常偶然。1993年,龙虎山管委会有意要开发“象山文化”,有关人员安排时任西源村委会主任的陆扬新收集整理陆九渊资料。这时,陆扬新才确定了自己是“出身非凡”,终日在田间操劳的村里人也因此得知了真相。于是,陆扬新忽然觉得自己承担着家族传承的使命,竟然用10多年的时间,收集了大量陆九渊及其后代的资料,由一位极其普通的农村干部成为抚州市金溪县陆学会特约研究员。

  西源陆家村的古门楼不知疲倦地注视着远方。那么,鹰潭的西源陆家村陆家人又怎会跟出生在金溪县延福乡(今陆坊乡)青田里的陆九渊牵扯上关系呢?

  陆九渊中进士后,曾担任过隆兴府靖安县主簿、福建建宁府崇安县主簿,后经人推荐,担任国子正、敕令所删定官等职,为官不超过8年时间。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陆九渊因启奏“君臣关系”、“尊德乐道”、“知人则哲”、“立至驯致”、“不亲细事”等“五札”得罪了王信,于是,宋孝宗下旨命他主管浙江台州府崇道观。陆九渊哪里会不知道,崇道观只是个虚职?便辞官还乡去了。

  同年12月,天寒地冻,雪花飞舞,陆九渊从浙江起程的回乡路,也成为他的讲学路。当时,陆九渊名望已高,每次开设讲席,各地学者都蜂拥而来,有文献描写为“户外屡满,耆老扶杖观听”。

  1187年,陆九渊回到家乡的一天,门人旧友彭兴宗邀请他登龙虎山,见“瀑布流飞,高路入云,烟雾飘缭,奔腾游动”后,欣然大喜,于是决定在龙虎山西南的应天西麓东坞已破旧不堪的寺庙遗址上新建一座草堂,名叫“象山精舍”,发动友人捐资兴学。

  逝去的“乌托邦”

  陆扬新介绍,陆九渊在贵溪讲学到仙归时不足6年时间,但这6年时间却对他后代的文化传承和定居产生很大影响。

  陆九渊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陆持之在应天山读书时,就随父亲一起讲学,还当过辅导老师,后来官至浙西按抚司。小儿子陆循之(字仲理,号梅轩)中举后官至弋阳县令。两人都很看好西源山麓可谓“四面青山村对凸笔架,半亩芳塘门立凹葫芦”的“风水宝地”,只是因为官职在身,没有条件回到西源。然而,这些情结却在陆循之儿子的身上得以实现。

  陆循之的儿子陆溥考中进士后也曾经担任弋阳县令,但后来解组归徙,回到龙虎山西源定居,成为龙虎山陆氏后代的始祖。陆溥仙归后,安葬于龙虎山仙岩寺山上,其妻也葬于龙虎山无蚊村的许宅后山。

  陆扬新说,西源陆家是义门世家,是典型的宗法大家族,完全按照封建礼教的仁、义、礼、智、信等“五常”制度来整治家风。南宋理宗淳祐二年(1242年)有训诫楹联可以表明:一门翕然聚食三千指,十世仁让合爨二百年。意思就是陆家规定300人吃饭,200年都不能分烟火,分灶台。

  据陆扬新调查核实,陆九渊就是从金溪县陆氏大家族中走出的,当时,从陆九渊以上的6代前辈40多户人家都没分家。而当他转移贵溪讲学,并携带儿子出门后,仍然要求按照祖宗的礼教传统教育儿孙,直到元朝时,陆九渊第8代孙陆永和看到陆家人口达到40多户,应该考虑分家,陆永和的5个兄弟才商量着分灶吃饭。

  后代自学造纸术

  陆扬新领着记者穿过内门额上悬有“儒林第”3个大字的古门楼,便到了一栋带有大天井的古木屋。这古木屋宽敞明亮,木雕门窗,朴素而简洁,至少有400年历史。陆扬新介绍,这古木屋曾经是陆氏后裔启蒙学习的所在地,名叫“十训堂”,意思就是陆家人以10条家训教育后代的场所,当年6到8岁的孩子都要从这儿启蒙,才能走出陆家村。

  从陆溥解组归徙后,陆家村人耕亦乐,读亦乐,耕读之风,世代相传。从明代开始,陆氏后人还有了自己的造纸业。

  看完村里的老屋,记者随陆扬新等村民到后山观景。只见后山茂林修竹,景美境幽,山虽不高,但古树参天,古道弯弯。后山不仅景美,而且保留有古代造纸作坊遗址。沿山路而上,有裸露的石山。“你看,那就是造纸时用的浆窖。”陆扬新在前面引路,边爬山边说。

  来到一处石山坡上,只见有两口水井样的池子,积满了水。陆扬新说,村里的浆窖共有9口,每口有一丈多深,且一年四季不干。有村民介绍,明代以来,西源村陆氏家族对教育后代相当重视,自己创办学堂,刻书讲学。他们利用当地的毛竹造纸,一为印书之用,二为销售挣钱,弥补务农收入之不足。

  从浆窖边的一条小路过去,往山下走,至半山腰,有一处裸露的山石,很是平坦,上面有一个大圆槽,中间圆心有个小窟窿,是碾槽的轴心。据说这是碾染料的碾盘。“有了染料,纸才会有颜色。”陆扬新说。

  九口竹片浆窖,一盘碾染料的碾子,牛拉着碾子日夜不停地碾,可见当时陆家造纸的规模已是不小。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游记中也记录下这样的文字:“鱼塘(今龙虎山镇)村民,以造纸为业。”

  重塑文人形象

  尽管陆家村只有126户人家、700多人口,但陆扬新等村民认定,祖先陆九渊是读书人,后代们已经把他的理学理解成为“读书人的思想”,完全泛化成教书育人的概念,而不是研究“人的心理”的学说。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以重视文化学习为手段,以育人成才为目标,父母亲再苦再累都要求孩子想方设法多读书,读好书。

  陆扬新说,仅在明代,西源第9代、第10代陆氏后裔就有两人分别考中进士和贡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126户人家的西源村陆家村小组后生们更是发奋读书,至今有18人考上中专以上院校,如今已有陆家后代考进北京的高等学府。

  去年5月28日,北京绿十字生态文化传播中心看上这块拥有丰富历史文化的宝库,很快与鹰潭龙虎山管委会签订合作协议,要在龙虎山镇西源村陆家村小组建设“九渊遗址村”,其主题就是“农村道德与文化建设”。他们表示,将通过种种方式,重塑西源村陆家文化人的新形象。

  文/图记者刘祚保

     来源: 大江网-江南都市报
发表于 2008-8-23 00: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好

发表于 2008-11-6 14: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陆九渊的后代还用发现?

这里都是鹰潭的吗?
我是江西贵溪的,但我不知是不是和龙虎山那的一家的,我觉得那么近,应是吧。
我们中学(贵溪一中)里就是陆九渊的人像,就是在象山书院原址上,当时学校边上还有最后一陆姓人家,所以,这肯定是陆九渊的后人。(题外话:俺高考前常一大早起来看书都去看看象山先生,甚至觉得如果语文不好对不起自己祖宗,所以我语文特好,也许考上大学也得益于他老人家。故,优秀的先人有时真的能给人很大的激励)

据我说知,俺家那的陆姓也是从金溪那边过来的,既然和陆九渊的书院来了同一个地方,咱应该是他一家的吧?(未查证)
发表于 2008-11-6 14:3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出生于抚州市金溪县的陆九渊与原属上饶地区贵溪县的龙虎山何以能相提并论?


===>不知道了吧?陆九渊一开始在上清镇(以前也贵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镇,直到前不久,我们那的离婚案件好象都还是归上清的法院管)那办书院,也就是龙虎山那,后来又搬到贵溪县那办象山书院,就是俺高中处,所以不仅龙虎山有他的后人,贵溪县城这边更有他的后人,而且是和他一起搬的,应该关系更近,比如俺们那支。(猜的,没考证,我们那的家谱有,但没看过,我们是从金溪到上清那再到贵溪城这边的,和陆九渊是一个顺序,但不知是不是同一批次,呵)
发表于 2010-10-23 18: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出于同个祖师爷,现在在浙江江山,元代过来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12 | 《 陆氏家园 》  版权所有 | GMT+8, 2024-4-28 03:33

返回顶部